赵氏始祖
“嬴姓赵氏”是为赵姓的主要来源。
二、源于改姓
1、它姓改姓
改姓最多的源于赵宋王朝。赵家为了封赏功臣、巩固统治,大量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等,被赐赵姓。
2、它族改姓
先后有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等,被赐为赵姓。比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元代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的三弟合赤温后裔改姓赵;清朝灭亡后,满族人伊尔根觉罗氏、爱新觉罗氏等满姓后裔迫于压力改姓赵。
赵氏的变迁:
秦始皇灭赵以后,把原居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赵姓后代迁往甘肃天水,湖北房县等地。
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
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
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
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
两宋时期,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
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等地;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到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地。
太宗支派在“靖康之耻”后,因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因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
魏王支派因赵廷美意图谋反被贬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各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南宋初,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南宋宗室散逃至**、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
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