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乃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祖国北疆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有着各种名称,地名也是其中一个,你是否好奇过地名由来呢?
那么,本期地名大全一起来看看呼和浩特名字的由来。
呼和浩特是蒙语,意思是是青色的城。***又叫三娘子城,后来改为归化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同意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建议,将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市迁到归化城(即现在的呼和浩特),因为“归化”两字本身含有民族歧视的意思,所以后来改为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位于黄河支流大黑河的北岸,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地名源于当地的自然景色。呼和浩特过去称“归绥”。汉语“归绥”是“归化”“绥远”两词的简称,是明、清两朝在呼和浩特建立的两座军事要塞,曾驻有派来的军队和管理当地事务的地方行政长官。归化城与绥远城相距不远,后把它们统称“归绥”。“归化”和“迪化”意思相近,“绥远”是平定、安抚边远地区的意思。
1954年,我国政府正式把归绥改称“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一条横亘东西的阴山山脉,它的中部称大青山。大青山巍峨陡峻,树木葱茏,像展开的双臂,拦阻着从西伯利亚吹来的酷寒的朔风,收集着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润泽着怀抱中广大而肥美的平川。这里气候温和,水草繁茂,在历史上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的重要地区。在这片沃土上形成的呼和浩特市,沐浴在大青山的山光秀色之中,故名“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着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
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后来明、清的许多着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
1687年张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着作。1719年范昭逵随兵部尚书范时崇西行,在所着《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从上述各种着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