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三十六术之三十二:小动作
说话时指手划脚:这些人对探听他人秘密的兴趣特别浓厚,自己知道了的事情,便急不可待地传播出去,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性格。
说话时以手掩口:他们的表现多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希望不让人察觉,有过分自卑的倾向,多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时常轻拍别人肩膀:感到自己比别人强或占优胜,才会以轻拍别人肩膀来传递自己对别人的同情或支持。
经常把手指关节弄得啪啪响:爱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幸好他们性格单纯俐落,否则会惹人讨厌。
挖鼻孔:与人谈话时,作出这个不雅动作的原因,是要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好让自己能有足够的时间整理思绪。
抓头发:喜欢抓头发的人都是健忘、易受情绪支配的,当情绪不稳定时,便不其然作出这个动作,希望在惶恐时抓着一些凭藉。
抚摸下颚:与人谈话时不断抚摸下颚的人,急欲更进一步了解对方底势。
咬指甲:缺乏自信的人在别人面前不知所措时,便会咬指甲。独处时感到寂寞,也会咬指甲来消磨时间。甚至有些人会边咬指甲边沉醉于幻想之中。
皱眉:他们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说得直接点便是过分忧虑,所以遇上心情不安时,便皱起眉头。
咬或舔下唇:感到压力自四面八方袭来,却又摆脱不掉时,便会希望藉着这个动作纾缓一下绷紧的神经线。在整理一些毫无头绪的事情,也会舔着唇来想对策。
频频吐舌:这些人多缺乏自信,常担心别人对他责备,因此显得有些神经质。无论在完成大小事情后,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评价,但又不大承受得起批评,便会出现这些小动作。
自问自答:是一个圆滑且颇有人缘的人,因为既然对方不肯给他一个答案,为了大家容易下台,倒不如自己做个自问自答的傻子来打圆场,却有时惹来人家的轻视,但仍不失为一种社交手腕。
自言自语:无可否认,他们是善良的,但他们的习性正表示自己的意志薄弱,所以多是吃亏的一群;遇事从来都不敢站出来讨个公道,于是只好喃喃自语安慰自己看开点。
常常转换发型:不要以为他们贪新鲜,其实这正好代表他们愿意学习的性格,不会拒绝接纳新鲜事物,在他们心目中,尝试最为紧要,就算到头来发现不好或不适合,大不了放弃,是个进取的人。
拖着鞋走路:这些人多数都是意志消沉,不大懂得争取改善困境的人,遇到困难时,只会采取拖延政策,希望避得一时得一时。
鞋底外侧磨损:这些人大多性格沉稳,做起事来却很急躁。对人处事,他们永远都抱有乐观态度,深信世界事及世间人都是美好且值得信赖的。
鞋底内侧磨损:是一个满怀心事的人。性格内向促使他们把自己隐藏起来,心中的忧闷也不愿向人倾诉,怕别人宣扬出去使自己失面子。
识人三十六术
眼睛 耳朵 鼻子 眉毛 下巴
头发 嘴巴 额头 人中 法令
胡须 双颧 眼皮 面痣图解
脖子 舌头 牙齿 脸型 手
手指 五行 足 气色 声音
站姿 坐姿 走姿 睡姿 吃相
笑 颜色 小动作 体型 口头禅
穿衣 字体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交通安全常识
玲珑塔,塔玲珑绕口令全文是什么啊?
玲珑塔是传统文化艺术中西河大鼓中的名段,其内容如下:
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
若问老僧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清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
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都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把儿,六徒弟名叫把儿葫芦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名字就叫做倒随风。
老师傅教给他们八宗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
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
蹦葫芦把儿会打鼓,把儿葫芦蹦会念经。
随风倒他会扫地,这个倒随风他会点灯。
老师傅叫他们换上了一换,不知道换成换不成。
这个愣头青他打不了这青头愣的磬,
青头愣就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点三僧吹不了这僧三点的管,
这个僧三点捧不了点三僧的笙。
把儿葫芦蹦打不了蹦葫芦把儿的鼓,
蹦葫芦把儿他念不了把儿葫芦蹦的经。
倒随风他扫不了这随风倒的地,
哪个随风倒他点不了这倒随风的灯。
老师傅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
眼睁睁,八位徒弟个顶个的就要挨打,
从外面,又来了五位云游的僧。
五位僧人把情讲,罚他们后面去数塔玲珑。
玲珑宝塔,十三层,临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
谁要是数过来谁就是大师兄。
谁要是数不过来玲珑塔,叫他罚跪到天明。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
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一盏灯。
一个金铃,整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三层。
三张高桌十二条腿,三个和尚三本经,
三个铙钹三口磬,三个木鱼三盏灯。
三个金铃,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
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
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鱼五盏灯。
五个金铃,二十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七层。
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七个和尚七本经,
七个铙钹七口磬,七个木鱼七盏灯。
七个金铃,二十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
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
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鱼九盏灯。
九个金铃,三十六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一层。
十一张高桌四十四条腿,十一个和尚十一本经,
十一个铙钹十一口磬,十一个木鱼十一盏灯。
十一个金铃,四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
十三个铙钹十三口磬,十三个木鱼十三盏灯。
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扩展资料
西河大鼓的变迁
早年在河北省中部就流传着演员以小三弦自弹自唱的“弦子书”和演员只敲击鼓板演唱的“单鼓板”。
至乾隆中期保定艺人刘传经、赵传璧、王路等,将弦子书与单鼓板结合一起,搭伴演出,形成以演员敲击鼓板,由另一人弹小三弦伴奏的演出形式,形成早期的木板大鼓,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说书”形式。很快在冀中地区得到普及。
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转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方式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艺人便进入城市谋生。
与其发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焦永顺、张士德、张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当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叫法称为“犁铧片”或“梅花调”,也有的就叫“说书”。
1924年易县的王凤咏在天津“四海升平”与刘宝全等名家合作,在写海报时,因天津已有金万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为区别起见定名为“西河大鼓”。
因为这个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习惯称此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虽然这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定名,但由于它符合曲种的实际情况,而得到同行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最初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说书”,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多年来以书馆、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使许多演员在“书路”上不断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
这样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演员,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赵田亮等。这些人改说评书以后,仍以原来鼓书的“书路”进行表演,一般来说缺乏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绘、知识穿插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也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与评书形成平分秋色之势。
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参加各种综合曲艺场演出,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础上,又向当时流行的京韵大鼓等鼓曲学习,运用西河大鼓曲调,演唱固定的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提高了演唱技艺,演出于综合曲艺场。
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焦秀云,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马增芳及王艳芬等,都在发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又出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赵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形成的“郝派”;建国前后又有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西河大鼓的变迁_中华相声网
玲珑塔西河大鼓名段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