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反骨在什么地方,魏延真有反骨吗?

三国十大武将——魏延脑后真有反骨吗?

魏延,蜀国名将。子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不少。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兵权,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诛杀。擅用大刀,刀法熟练。

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最不满的地方就是对魏延的偏见。无论是初见魏延,说魏延脑后反骨,还是诸葛亮认为自己死后魏延必反,于是安排马岱用计杀死魏延,都严重有损诸葛亮一生的威名。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生命意义的逐渐理解,在反复阅读过《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有关描写魏延的段落与细节之后,这种不平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在我的眼前,仿佛总是出现书中那位‘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的蜀国名将;在我的心中,很为这位‘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军不平。

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魏延斩关杀将,开城门迎接刘备,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关羽jingong长沙,但是遇上黄忠,长沙太守韩玄认为黄忠久战关羽不下,必定通敌于是决定杀掉黄忠,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高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于是拔剑而起,斩了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孰料,待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说魏延不能忠于自己的主公,反覆无常。看到这里,真正的使人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

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昔日恩情从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从此,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拔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终于,一代猛将辅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业,使昔日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坐上了两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余年的西隅江山。

同时,一代明君帮助猛将遂却了建功之志,使当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拜将封侯吐气扬眉的心愿,成为了坐镇汉中,独守一方的南郑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至此,我们不禁为刘备的慧眼识人与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间的相得益彰而额手相庆。

然而,诸葛亮首出祁山,魏延根据形势,大胆倡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致胜的妙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行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事的玩绔子弟夏侯懋,时机真是千载难逢。可惜,真是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不被诸葛先生采纳,假如诸葛先生采纳了这条建议,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重写。战守街亭,事关北伐的胜败,无论是作为统率全军的主帅诸葛先生,还是担任破敌掠阵的先锋大将魏延,均明白此仗的份量。因此,当诸葛先生首发军令的时候,魏延当先讨令,愿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对于当时的蜀军来说,前军众将中除去老将赵云,就只有魏延有这个资格与本事讨这支份量极重、关系极大的令箭。然而,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先锋大将只落得个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派去守卫胜败关键所在、此战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个早已被刘备看透,说明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马谡,何必如此安排?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此君乃是孔明的心腹,为卧龙先生一手提拔,所以镇守街亭如此大的功劳,无论如何孔明先生也是不会让那勇猛善战、自信自傲的魏文长染指。

刘备初定汉中,要选派一位名将作汉中太守,众将都以为荆州既然是关羽镇守,汉中必定是张飞了,可是刘备独独选中魏延,但是“一军皆惊”。刘备于是开军前会议,请魏延谈谈自己的想法,年轻的魏延于是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话是何等的大气。或许这是这种大气、傲气,才让诸葛亮,让关羽、张飞、杨仪等众多同僚嫉恨吧。

历史上魏延真的是反骨的吗?

在刘备的蜀政权里,有一个人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但长期被别人特别是掌权人物漠视,这就是魏延。起因是孔明先生说过一句话:“此人长有反骨”。难道孔明先生真的有天眼不成,一见面就将人定性,从哪里看出魏将军有反骨呢,他造反也是为了刘备呀,这样的人前后不少,五虎上将里只有两个人是原来的老底子,哪个不是从别人的阵营里出来的。不知魏延知道此事后的想法,我认为一定非常失望,但还是为大蜀政权的建设东冲西杀,所立战功丝毫不比五虎上将少。从这点可以看出,他本来就没有造反的想法,没有背叛刘备的准备。至于后来对刘禅不满,又证明了他的zhengzhi眼光,如果让刘禅继续当政,必将奸佞横行,失国不远,后来的历史进程证明了他的准确判断。思之再三,窃以为孔明先生对魏延的定性,只能是说他确实有过人的看人眼光。魏延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将军,不仅表现在军事才能方面,在zhengzhi眼光方面,也不比哪个zhengzhi家差。这对孔明来讲,不是好事。只能说孔明先生在这个方面,确实有点妒忌魏延。孔明的妒忌心理,反应在其他人身上,都有一些蛛丝马迹,并不是只表现在魏延身上。最后,蜀国人才凋零,不是有句“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吗。怎么只有蜀国没有人才呢,不可能的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孔明来讲,不可能没有识人之才。只能是说有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在掌权,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造成蜀国最先灭亡。因而,魏延可以说是三国时期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只是进入了蜀汉政权,在那里是没有天才发展的空间的,只好埋没了一生,而且被人污为“长有反骨”,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一个真正的人才,得到这样的结果,真是悲也。

三国时期,魏延是否真的脑后有反骨

真实的历史绝非《三国演义》当中写的那样,真实的魏延不但没有反骨,反而很忠君,要不然刘备也不会把汉中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魏延守护。

魏延的死因也绝不是像《三国演义》当中演的那样,魏延真实的死因是:蜀汉将相失和,魏延争权失败被杀。在诸葛亮死后,向来不和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相互争权,最后魏延败逃,被马岱追杀并灭三族。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魏延生有反骨,实际上魏延是怎样的人?

籍贯:荆州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市西北(一说信阳三里店

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曾封为凉州刺史赐予假节(尚方宝剑)

简明演义传记

魏延在演义中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他智勇双全、心高气傲,脑后长有“反骨”。长沙战役中魏延投降,此后就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征战各地。刘备死后,魏延多次参与北伐,就‘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方案和诸葛亮引发矛盾。诸葛亮死后,魏延纠众反叛,却被诸葛亮生前授命卧底的马岱斩杀。

正史中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是刘备的谪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要北伐了)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好像是凉州以内了)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韩信用这种战术进入关内与关中三王大战而胜定了三秦之地),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魏延是汉中太守,诸葛亮死后当时当地他是最大的有权力调动北伐军)。

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曲,自己也理曲,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点击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本文《魏延的反骨在什么地方,魏延真有反骨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