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面之人,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佛教有一句,相由心生。大概说的是,所有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确也是,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本性悲观的人,神情总是倦怠一副对凡间种种都无所谓,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的样子。他的悲哀,大概是从心底蒙尘,已没有重生的欲望?
别以为颓废是一种另类状态,代表个性的与众不同,其实那代表一种实质的衰老,从表面到心,过早褪变和萎缩。最终导致的,也只能是生活的停滞不前。而越是停滞,就越是不满,越是颓废和无奈。怨恨解决得了什么问题?也就是使灰色更加灰罢。
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腐蚀。不喜欢这种状态,更害怕自己陷入这样的死寂。当周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每个人每件事每一次变化都令你生厌,都让你一番埋怨,是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该调整了,因为问题一定出在自己身上。
果真如此。快乐是一种意念,存在于自身,而并不靠别人赠与。无论处于何种变化,多少种烦恼之中,会不会被烦躁包围,选不选择微笑面对,偏偏与别人无关,而取决于自己,因为相由心生皱纹来源于心的纠缠。宁愿看见一脸阳光的人,无论在什么事件面前,都有宽容的笑。
曾经以为《无常经》很虚空,其实读来也有让我感悟的一面——美丽的容颜,不代表拥有美好的人生。如是因,如是果,今世的果报的是过去的努力,因中心存善念,庄严的行持自有光明的未来;放下对外相的执着,开展心灵的慈悲和智慧,因缘具足之日正是生命华果圆满之时。
智慧善察的人,懂得取舍;该取的涅盘就要努力修行而求得,外面尘劳境界,就要舍。否则该取的不取,该舍的不舍,就不是善察,就是颠倒。懂得取舍的人,又怎会自寻烦恼?
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不容易,至少首先要从说服自己,放弃无法释怀的过去,笑对现在的不如意。至少相信那句最朴实的话:笑比哭好。
其实,快乐是可以永恒,只要你内功深厚。相信相由心生,快乐更由心生。
其实道理十分简单:
心念即生, 必然影响身体,比如愉快,心里舒畅, 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便有助气血调和,气血调和, 五脏得安, 功能正常,身体康健,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良性循环,自然满面光华, 一团和气, 双目炯炯, 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 若总是攻于心计, 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观, 无法如常人言笑,如林黛玉,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长久如此, 气不舒, 血不畅, 营无养, 卫无充,五脏不调, 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无神, 半死不活, 等等,让人一见就郁闷,起码不舒服, 人缘自然也就差得远了.所以, 身体发肤, 既然授之父母,但这张脸让人看后是何感觉, 还要发于一心.
日久则生是相,
并非相家妄论.
命由心纵是指命运有自己的内心操纵章控,这四个字并不是引自典籍,但有相关说法,如命由心造,命由心生等。相由心生是指表相是由内心的变化产生的也有说法为相貌由内心决定。仅把相定义为相貌比较片面,相由心生是一句古话,相面之人常说。
佛教有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意思是,所有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要求一个人要有广阔的胸怀。面对各种诱惑时战胜欲念的克制,是逆境时默不申辩的承受,是恩将仇报之际坦然笑对的包容,是面对天下事不怒不惊的镇定,是常见四海人不卑不亢的平和。
佛家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大体的意思是说:注重内心的修行,而无需刻意寻求外在状态的粉饰,因为何样的“心”决定了何样的“相”;反之如果没有内心的修行,再好的外在状态也会泯灭。人到了一定年龄,远离了天然,逐渐跨入相由心生的阶段,生活状态则更多的体现在外在状态的粉饰上。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俗语有言:「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其意思是一个人若相貌好,部位有欠,是属于无好运程,凡事都不如意命途多舛,但如果广善积德救急扶危,经常都帮助有所需要的人毫无私心而广行善事,其相貌是会有所改变,可以由坏运转向好运。境由心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面部特征表现出来。佛教有一句,相由心这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境由心生”即“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的具体表现。
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相由心生 相面之人 修行即是证悟色空不二之无生法,所谓“心能转境,即同诸佛”,是也。,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如果你的内心善良,你看什么都是善良,再简陋的风景也是美丽的如果哦你的内心丑恶,则反之,正道是,世界怎么样,取决于你是个怎样的人,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一步天地宽,欲求寡欲定要先无我,为所欲为不必再有他!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人崇尚儒释道,儒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佛请求修已道,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句话却让我感到道家入世的不认命,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另一个道理:“道家的无为,是掌握分寸,凡事都有水平线也就是度,度以下无所不为,度之上,居安思危,度以上,谨慎思为。” 面部特征表现出来。佛教有一句,相由心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第一句指: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不要轻信一切事情都是上天决定好的,要相信人的力量!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第二句指:人应该有豁达宽广的心胸,自己的感受和处境是由自己内心的想法所构造出来的,不要过于激进,稍微放松点心胸开阔点,所面临的处境会豁然开朗的和许多上了年纪的女人一样,平常我已经很少照镜子了。偶尔照照,知道在我一年年变老的脸上,可值得夸耀的部位越来越少。可不是吗,以前出门人家叫我妹子,后来叫姐姐,再后来叫阿姨,现在院子里的孩子叫我奶奶或者姥姥。有这样一张大娘级别的老脸谈相貌本身就是挺可笑的事。但是在近来的几张照片上,我发现自己的相貌虽然很老,可自己的表情却越来越慈祥平静淡定,整个人也因此而变得比心里预想的好看了一些。和家人说,被嘲讽为自恋,哈哈大笑了一番。
有一次,遇到一位从前的熟人,这位大姐已经五十开外,年轻时并不出众的脸上给我很强烈的印象是:比年轻时好看了许多。并且那好看不是眉毛眼睛的单纯好看,而是整个人的好看;并且那整个人的好看,也不是气色肤色身材的好看,而是神态的好看我夸她时,她浅浅的笑着说:也有别人这么说的,大概是生活比较安逸,心态比较从容,相由心生吧。
相由心生。使我沉吟了很久。沉吟了很久之后,我开始观察所见到的人。观察了很多见到的人,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的。
比如夫妻相。现在很多人用不同的说法解释为什么夫妻关系越资深,两个人的相貌越相同。但其实,夫妻相貌的越来越相同很少是眉眼的相同,多半是神态的相同,而神态,不就是心态的外化吗?
比如美人迟暮。年轻时美的人很多,而迟暮时的美人不是很多。在年轻的美人变老的过程中,很多经历产生的不悦在相貌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于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幸福美人依然会把美保持到迟暮之年。 比如以貌取人。经常听到说某人相貌虽好却待人凶悍严厉,而有人相貌平常却和善可亲。因此很多人找到了依相貌判断人和信赖人的经验与依据。
再比如容颜不老。保持年轻最首要的条件是:心宽体健。
如此等等,不一一类推的例子,让我相信“相由心生”。
表情是人心情的外化,这是很明确的。喜怒形于色,虽然被心计深深的国人认为是没有城府的表现,但有七情六欲的人,哪个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的那么坚深?即使费力的隐藏,那不良情绪连脸上都表不出来,窝在心里岂不就把人憋坏了?
但相由心生的相,不是平常的表情,而是人心态心境长期积累的外化并固定在人面上的。一个心态平和泰然处世的人,即使父母给出的相貌并不出众,经历了岁月之后也一定会把自己更正的慈眉善目温和亲近。而一个怨天尤人心态苛刻的人,即便长得眉清目秀口鼻端正,也不会变成迟暮的美人,反而可能越来越有歪瓜劣枣的倾向。因为实际上,大部分人眼中的丑与美,原本就是根据不可变动的长相与可变动的神态的结合来判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之美性情之美情感之美都一定会折射到相貌上,只是这样做量的积累过程比较长没有整容来的快。
对于容貌之美的追求和在意,目前在一个很高的峰值上。对于欣赏美喜欢美的大言不惭,对于追求美得到美的不计成本,已经很没有争议的为全民所接受。把自己整成哪个人的鼻子哪个人的眼睛和哪个人的嘴巴,已经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而通过美化德行改良性情调整心态提高心境而达到改善相貌与神态还没有那么广泛的为大众所明了和接受。
大众接受不接受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众的心态和调整心态,重要的是大众的心境和提高心境。
这些年出国学习的孩子多起来,同事的朋友的孩子回来,问到见闻时,好几个孩子告诉我,不同的是人与人相遇的友好和友善。说人们相遇时只要目光接触,便相互打招呼,全然没有国人的冷漠和非友善。并且孩子们对于目光对视非常敏感,问我:为什么我们不习惯互相对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对视中传递友好与善意?
这不是我能回答的。但我知道很多时候的很多人,不习惯互相对视却习惯互相对抗并且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互相对抗。
有一次我乘一部公共场所的电梯,等了很久才上来,明明电梯里还可以装三五个人,可一对站在门边的人就是不往里挪,门口想上去的人说了好几句的请往里站站的话,也没有得到理睬,以至于电梯因此耽搁了好几分钟,后来上去的人和堵在门口不让的人差一点拳脚相加。这样没有意义的对抗,可以认为是社会公德的缺失,也可以判定是不良心态在作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经常遭遇的有实际意义的人与人的对抗。官场职场商场情场,地位利益钱财情感,没有生活与生命的单行线为哪个人准备着,在对抗中竞争,在对抗中此消彼长,在对抗中与邻为壑。对抗成为了习惯也成为了惯常的心态。
对抗成为习惯的我们不习惯与陌生人对视,也不习惯和善的看一个陌生人如果仔细观察,日常里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准备时的表情不说可憎,起码是漠然和黯然,不生动不可亲不可爱不和善不美丽。一次同事用手机拍照了我没有准备的一些表情,我气得哇哇大叫说:我哪有这么丑?由此想到有人说:美貌是一种表情。比喻的真是精当准确。同时我们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说:美貌是心态美好心境高远的人的表情。
心态,是近些年才被屡屡提及的词汇。对于心态的重视也是近些年被屡屡提及的事情。因为人们从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数量两个宏观方面都认识到心态的作用是怎样的强大。比如:患同样一种疾病的人,不同的心态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寿命差别。又比如:同在一种工作生活境遇中,不同的心态不仅影响到人的升迁进步,还会进一步扩展到人生存的其他空间,使人与人出现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悬殊差别,不仅影响相貌而且影响生命。
因为大家开始认识到心态的重要,调整心态便得到相应的重视。但依我看,调整心态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纸上谈兵,永远不可能从中得到益处。因为调整心态实际上是一个有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心态产生的诸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基础,不然的话即使一件事上有所调整多件事上也没法调整。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看法才会引发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价值观才会引发不同的心态。近来因为开办阅读节目而读到《老爸老妈去旅行》。一对退休的老夫妻自主旅游——没人陪,不跟团,不懂外语,但83天玩转欧洲!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他们回来把旅行日记整理出书,把自己的生活观念展示于人,用自己的快乐影响于人。我看照片上的这两位,一点也不老,飞扬的神采和健康的体态容貌,给人很强烈的感染,不由不感叹:四十岁以后的相貌真的是自己给的。
给自己好的相貌,先给自己好的心态,而好的心态是由好的价值观+好的心境也就是高人一等的境界+好的追求+好的个性+好的情调爱好等等综合而成的。这样的系统工程需要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对于自我不断的完善与修正才可能做的好。而做好这项属于自己的系统工程,受益的是自己的生命当然也包括生命的外在形态——相貌。
在所有好的心态中,最该强调的是内心的和谐。在被提倡的所有和谐中,自己内心的和谐是一个基础。用很多人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一切较劲都是自己内心的较劲,种种较劲中都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所以强调自己内心的和谐是挺重要的提示,有了内心的和谐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等诸多的和谐,要是自己和自己都总是过不去,那里会有好的心态和好的神态和健康的人生。从这一点上解释相由心声,大概还是有些道理的。 不过这个道理美容师可能不喜欢,要是大家都相信相由心生,谁去做美容和整容呢?其实没有那么绝对,好些人一辈子善良美好,还是改不了自己不好看的相貌,变化的仅仅是神情和神态,还有目光——平静友善的目光是人心灵的折射,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此,对于相由心声,我也深信不疑。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在网上找到相由心生的出处,是佛家的一句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在我悟到相由心生这个词的真正用意之后,才发现这句话是多么具有深刻的哲理。我认为,这里的有心无相,和有相无心中所指的相,是指的相貌,而相由心生,相由心灭两词中所指的相,因为内在的心而具备了不同的含义,这与佛教中形灭神不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佛教是注重人的内在修行的,出相由心生这段话实际是在告诫世人,肉体相貌只是心的载体坏的皮囊只要有良好的善的初衷,那便是“有心”之人,即使相貌丑陋,也会因为善良的心地呈现出异常美丽的“相”,然而若相貌堂堂的人“无心”,再美丽的皮囊也会随之泯灭。马克思曾说过,唯心主义有时比唯物主义更深刻。从佛家相由心生这段话当中我们便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便解释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相由心生和人不可冒相、道貌岸然、衣冠禽兽之类的词所带给人们的警示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人们一直没有领会相由心生中的“相”的真正寓意。它其实也一样在提醒世人相的好坏并不只是大众所浅显认为的美或者丑,而是需形神合一的,并且是以心神起主导的只有心神正义,善良,才能有一个好的“相”,不论外在是否美丽X说善与恶,美与丑都仅是一个相对的状态,都不是绝对的,这我也可以理解但是有很多的善与恶,美与丑不论经历多少朝代兴替,多少时间蹉跎,标准都不曾改变过,许多善与美都将亘古不变,就如许多恶与丑永远无法翻身一样。
今天,终于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关于这个词的困惑,之前我一直费解为什么很多ji女有着美丽的外表,有些气质也很好,但她们的心地确是肮脏的,不都说相由心生么?因为直到昨天我还把相由心生所指的“相”理解为相貌,而一直都没有理解“相”的深刻含义,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其实已经可以对人的肉身这一载体忽略不计了。这也让我想起九方皋相马的典故,春秋时代的秦穆公在伯乐年老的时候让其推荐一个接班人,伯乐将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为了试探其相马的能力,便派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禀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其外表特征是:牝而黄(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看马时,却发现它匹马其实是:牡而骊(黑色的公马),穆公嗔怒,责怪推荐九方皋的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公母颜色都无法分清,怎能识得千里马呢?伯乐听后却对其大为称赞,称其已经超过自己千倍,因为九方皋看马已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了,后将马带来,果天下之马也。
我想在当时其实是借这个故事引申的含义告诫帝王们,不要以貌取人,看人和看马一样,应避免被外在的表象干扰而忽视了内在的“心”,感受人们用内心传递出的信息,即人的真正本质人的真“相”。
由眉间白毫到相由心生
“眉间白毫相,明净踰月光”。(《央掘魔罗经》卷三)
这方印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清朗、跤洁,雍容的面庞上,眼带慈善。他的莲座简化到圆,没有莲瓣状,没有物状。他整个构图的组合清澈透凉,像留得一抹清凉在人间之感,似在月光下漫步冥思之作。每一刀都在渲泄着“明净踰月光”之意。
“眉间白毫相”是佛陀具足的三十二相之一:“所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四一切种清净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不护大悲不忘法断除诸习一切种妙智。”其“三十二者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宛转右旋常放光明,内映外彻,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摄受众生粗散杂乱心,去除污垢令其身心安乐,归溯本源,回复真心体用。
“造种种业得种种报。”“众生行种种恶业。得种种恶报。为真实对治故。说种种相好业。令得种种相好果报。众生闻已乐修善法离诸恶业。” (《菩萨地持经》T30n1581)
由此知貌由心生。不仅佛陀如是言,在道教中亦有“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宋初道士**夷《心相篇》)儒家又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加上人们平常口头谚语随说的“相由心生”等等,都在说明着一个人的外貌,乃由己心所现
曾见一位朋友的母亲,相貌圆正,近七十岁的老人脸上看不到皱纹,也许皱纹是有的,只是她的快乐,她的祥和,她散发出慈悲的光芒,抹掉了岁月褶皱的痕迹。我记得她在山路上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矫健身影,相形之下,我们跟在后面气喘吁吁,倒多了一股子的萎靡不振的腐朽气。从那一刻,我始知道,也真正的体悟了:人是超越局限,可以超越一种天性或是看似固定不可更改的东西。如袁了凡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我也见得那般,相好端正之人,脸上忿恨不平,扭曲掉原来的脸部经络。给人的感觉面目可憎。
云谷禅师说“命由己做,福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时下不少人都相信算命。看那街市,那人来人往的天桥之上,隔着几步远就有一个老头或老太太燃着一柱香,摆着一块红布上画有人脸谱相分布图,边角上一个签筒,偶也会看到一些穿戴时髦的年青人一脸虔诚的坐在小椅子上将手给算命者皱巴巴的紧握着唾沫横飞的讲个不停,一个说得传神,一个听得入迷算命者一脸奸人小相,被算的惘然无知。
我常在想,一个人的命,一个人的一生,是可以由另外一个人算出来的吗?是在掐指半懞下成了定数吗?而又发现,一般相信算命的,在算命的那个时候脸上的神情都是一样的:迷茫而没有信心;他们把自己交托出去,盲从轻信。他们把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决定权交给了别人。如同掉入河中,随手抓住了根漂到面前的木头,也不管是否是碰之即散的朽木,一心想借助,忘了本来自己也是会游泳的。我不赞成算命,因为命不是算出来的,是如实观察当下努力的人的相貌亦如是,如经典中所说:“见实德者称扬赞美故,得眉间白毫相。”又,“常修实语爱语时语如法语方便说法故,得梵音声相;普于众生等行慈心犹如父母故,得目绀色眼上下瞬二相……”
生命没有苦意,只要心中装满爱。命运没有定数,都在自己当下的发展及努力中。相貌没有固定的好坏,都是心念的展现。
面相与人生改运(麻衣神相十二宫全解+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心态与面相
水分子结晶受到积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影响会有美丽、规则的结晶相反受到消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的影响则要么不能结晶要么结晶很杂乱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包含的意义深刻。
推而论之,对于学佛修行者而言,心态就至关重要。积极健康的心态,我们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就趋于和谐、平衡、稳定;消极病态的心态,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便趋于杂乱、失衡、不稳定。一个宽和、大度的人,必然精神面貌具有鼓舞力;而狭隘、鄙吝的人,精神面貌则猥亵令人生厌。心态宽舒的人,面相亦呈和善;心态狭窄的人,面相大多丑陋甚至“可憎”。
学佛修行不是让你用尺子去衡量别人,而是用规矩约束自己。俗话说“马不知脸长”,无知者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能者总想处处表现自己“很能”,其实总是“东施效颦”而已,徒增笑料。设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先检点自己,反省自身的言行思,在对别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之前先把自己的“拾掇”干净了,千万别“虱子多了不痒”,“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心态。
修行者愈是有道德,面相会越来越慈悲和善。何故,缘于“相由心生”。
灵魂丑陋者,面相圆满者罕见;尖酸刻薄者,面相欠缺福德;无知少慧者面相多带愚痴;嗔恨鄙吝者,面相多有凶纹;虚伪奸诈者,面相笑中带刀;大智大勇者,面相总呈中庸;奴颜婢膝者,面相总带谄笑;功高我慢者,面相总目空一切;好高骛远者,面相总显轻浮;愤世嫉俗者,面相总带蹉跎;见利忘义者,面相总带贪婪;出尔反尔者,面相总显狐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貌虽说遗传自父母,然灵魂于六道轮回的习气总会表现在面孔上。
曾经轮回于畜生道者,面相总有愚形;流落饿鬼道者,面相总带贪婪;流落地狱道者,面相总带忧苦;流落修罗道者,面相总带斗杀之气;流落天人者面形总呈“悦目”;于人道中修行者,面相多呈祥和。
修行就是将我们六道轮回的“愚形”全部转化为“智态”。智态的表征就是祥和、大度、从容、睿智、福德。所以,别披着人皮,尽行畜生之为!
南无妙观察智身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