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到底是怎么用来算卦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因为现在山头太多了,和搞风水的一样,各位“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都说自己最厉害,最正宗,本着探索的态度,我们今天来讲下《易经》里的卜卦原理。
《易经》通篇,既没有提到八卦,也没有提到算卦的方法,我们都八卦很神奇,三根爻构成一卦,然后互相重合而成为六十四个六爻卦,其实呢,严格来讲,我们只能说看上去是这样,推测起来是这样,事实是否当真如此却很难讲,因为《易经》里边只有六十四卦,却没有八卦的单独存在。
另一方面,《易经》只讲了占到这一卦代表了,占到那一卦代表了,却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算卦!
真正记录算卦方法的最原始的文献在《易传》里。《易传》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十篇解释《易经》的文献,这十篇文献历来也被称为“十翼”。“十翼”里有一篇《系辞》,有史以来第一次讲解了算卦的方法: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抋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直接看古文的话晦涩难懂,连朱熹作注时都说过:这段讲的是具体的算卦方法,可说得也太简略了!这套东西到底怎么玩,大概只有上古那些占卜官才晓得,现在早已无从考证了。很无奈。
朱熹这番话了?《系辞》里的这段算卦方法的论述根本让人看不明白。更何况,《系辞》至少已经晚于《易经》好几百年了,它这些说法还不一定就是原汁原味的呢。不过,人的智慧还是无穷的,易传里这段话后来被人解读出来是这样的:
首先,找五十根或者五十五根蓍草。
蓍草
是蓍草?——就是专门用来算卦的一种草。没有也没关系,用和火柴棍也行,留下四十九根为用,就是只用四十九根作为测算。
现在,算卦第一步开始:把颗棋子随机分成两组。别小看这么简单一个分组,这是有着很的象征意义的,象征着混沌初开,天与地一分为二。所以呢,这两组棋子,一组象征着天,一组象征着地。
第二步:天和地都有了,是不是该有人了?
不错,从任意一组当中拿掉颗棋子(也有人说只能从象的右边那一组里拿,这颗棋子象征的就是人。这样一来,天、地、人,全都有了,我们的祖先管这三种东西叫做“三才”。
第三步:把象征天的那组棋子数数有多少颗,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看看余数是几。
任何数字除以,余数都只有四种可能:,,,整除。
如果遇到整除的情况,我们就当作余数是。好了,现在把余数拿开。
比如,这组棋子一共有颗,那么:÷=,没有余数,那我们就把当作余数,从这颗棋子中拿掉颗。
有人会问:“为要除以呢?这个数字多不吉利啊!为不除以呢?”
答案是:这也是有象征意义的,在这里象征的是一年四季。(这种象征的说法应该不会早于周代,因为商代社会是没有四季之分的,只有两季。看来那个时代的古人并不认为这个数字有不吉利的,因为整个周易的算卦过程全在围绕着。
第四步:把象的那组棋子也照猫画虎,和第三步的做法一样。
比如,棋子的总数是,先拿掉了颗去象征人,于是:-=。
颗棋子分为两组,左边颗,方才已经÷了,拿掉了作为余数的颗棋子,还剩颗,现在右边这组总数是:-=,好了,照着第三步来算:÷=,还是被整除的结果,所以,还是把余数当作,从右边这组棋子里拿掉颗。
现在,右边棋子的总数是:-=。
第五步:把第二步里用来象征人的那颗棋子,还有第三步被作为余数拿掉的颗棋子,还有第四步里同样被作为余数拿掉的那颗棋子归堆儿在一起。一共是几颗呢?很好算:++=。
注意:第五步里得出来的这个数字只有两种可能,不是就是,如果你算出来的数字既不是、也不是,那就你前边有哪一步算错了,你就从头再来吧。
好了,从第一步到第五步,这套动作做完,叫做“一变”,是“第一套规定动作”。
嗯,刚刚在第五步里不是说全部被拿掉的棋子“不是就是”吗,所以,象征天与地的那两组棋子在分别被拿掉余数之后,剩余的棋子总数不是就是。
按照上面的例子,左边一组剩余颗棋子,右边一组剩余颗棋子,总数就是:+=。
从现在开始,“一变”结束,“二变”开始。换句话说:第二套规定动作开始。
“二变”的第一步:把“一变”剩余的两组棋子重新混到一起,然后再随机分为两组。
刚才我们“一变”结束的时候,左边一组剩余颗,右边一组剩余颗,现在混到一起,一共颗,再随机分为两组。
“二变”的第二步:和“一变”的第二步一样,从任意一组当中拿掉颗棋子,我们就当是从右边一组当中拿掉颗吧。好了,又是天、地、人,三才具备。
“二变”的第三步:和“一变”的第三步一样,把象征天的那组棋子(左边一组数数有多少颗,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看看余数是几。
我们假设这一组的棋子一共颗,算法是:÷=余。
余数是,我们拿掉这一组中的颗棋子。
现在,这一组棋子的剩余数量是:-=。
“二变”的第四步:和“一变”的第四步一样。
如果象征天的那组棋子总数是颗,那么,象的这一组(右边一组的棋子总数就是:--=。
提醒:别忘了为要“减”,那个“”是象征人的棋子,在第二步里已经被拿掉的。
现在,用右边这组的总数除以:÷=余。
按老规矩,从右边这组的颗棋子中拿掉颗。
右边这组棋子现在还剩下:-=。
“二变”第五步:和“一变”第五步一样,把第二步里用来象征人的那颗棋子,还有第三步被作为余数拿掉的颗棋子,还有第四步里同样被作为余数拿掉的那颗棋子归堆儿在一起,总共是:++=。
注意:演算到这一步的时候只可能出现两种答案,不是就是。如果你得出的数既不是,也不是,那只能你哪步算错了,重来吧。
我这个例子的得数是。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分别象征天和地的那两组棋子在拿掉颗之后还剩多少。很好算:-=。
到这时候就该进行“三变”了,方法和前边的“一变”、“二变”一样。我这回说简单一点儿,只继续我方才的例子来说:把方才经过了“二变”之后剩余的颗棋子再归成一堆儿,再随机分成两组,再接着走一遍那五个步骤:
“三变”的第一步:把颗棋子随机分成两组。
“三变”第二步:从右边一组里拿掉颗棋子。
“三变”第三步:数数左边一组一共有多少棋子,然后把这个数字除以。
我们假设左边一组一共有颗棋子,那么:÷=余。
把作为余数的颗棋子拿掉,这一组还剩颗棋子(-=。
“三变”第四步:数数右边一组一共有多少棋子,然后把这个数字除以。
右边一组的总数应该是:--=。
继续算:÷=余。
把作为余数的颗棋子拿掉,右边一组剩余的棋子还有:-=。
“三变”第五步:两组一共剩下的棋子是:+=。
我们经过了“一变”、“二变”、“三变”,算卦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现在看看,我剩下的棋子一共是颗。
注意:这三道流程算完,的得数只有种情况:,,,。
无论你得出了这个数字中的哪一个,再辛苦一下,做一个小运算,把这个数字再除以。在我方才的例子当中,得数是,于是:÷=。
算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终于算出来了一个爻。
是爻?
——爻是卦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爻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阳爻,符号是“-”;一种是阴爻,符号是“–”,六根爻叠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阴爻和阳爻是历史上最早的二进制,其实这种说法是源于西方学者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善意的误解——阴爻和阳爻你说它们是阴阳对立也好,是奇数、偶数的标记也好,反正和二进制和不沾边的,古往今来研究《周易》的专家那么多,没听说有谁拿这套东西去作数学题的。
话说回来,方才我们一共做了三次演算,得出一个数字:。我们要把这个数字记录下来——你拿出一张纸来,在这张纸的最下端恭恭敬敬地记下这个数字:。
记住: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记录,心诚则灵哦!
可是,“”,这个家伙怎么看怎么都像数字啊,既不像阴爻,又不像阳爻,那它到底是爻啊?
——先不管这个问题,你就照“三变”的方法继续演算下去好了。
怎么继续呢?一个字:重复!——把所有的颗棋子重新归拢到一起,然后再来一次“一变”,然后再来一次“二变”,然后再来一次“三变”,的得数再除以,把这个数字记在方才那个“”的头顶上,这就完成了第二爻。
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为要把新的得数记录在“”的头顶上呢?为不能记在“”的左边、右边,或者下边呢?
答案是:在一个卦里,爻的顺序是从下到上的,所以,你演算出来的第一个爻要放在最下边,演算出来的第二个爻放在第一个爻的头顶上,等演算出第三个爻,再把它放在第二个爻的头顶上,直到全部六个爻都演算完成为止。这就像盖一座六层小楼,先盖起来第一层,然后是第二层、第三层,一直到最上面的第六层。
第二个问题是:的那个“除以”,如果除出来余数怎么办?
答案是:不可能出现余数,除非你算错了。
刚才不是说过吗,算到每一个“三变”的一步,两组棋子的总数只有种可能:,,,。我们除一下看看:
÷=
÷=
÷=
÷=
所以,最终的得数只有,,,这四种情况,我方才是得出了,如果再经过一轮的“一变”、“二变”、“三变”,得数照样出不了这四种情况。
要不我前边说过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算出一卦么,看看,多麻烦啊!费了这半天力气,现在刚刚得出了一个“”,也就是说,刚刚求出了一卦当中的第一爻。
算卦算卦,是要算出一个完整的卦的。一个完整的卦是由几个爻组成的呢?——六个。
一个卦是由六个爻组成的,所以,既然要经过三次“变”才能求得一爻,那么求得全部的六爻需要几“变”呢?
这太好算了:×=。
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一卦。现在了吧,俗话说的那个“女大十八变”就是这么来的。
好了,我们现在假装已经演算了一遍又一遍,依次算出了从第一爻到第六爻,我们在纸上的记录由下向上分别是六个数字:,,,,,。
我们先给,,,这四个数字分分阴阳——你跟别人故弄玄虚的时候一定要说“分阴阳”,但自己心里要清楚,所谓的“分阴阳”,其实就是“分奇偶”:和都是奇数,我们管它们叫“阳”;和都是偶数,我们管它们叫“阴”。具体到卦爻里来说,和我们用阳爻来表示,和我们用阴爻来表示。这样一来,纸上方才记的这个从下往上排列的“,,,,,”就可以被相应替换为同样从下往上排列的“阴,阴,阴,阳,阴,阴”,也就是:
从“,,,,,”转换为“阴,阳,阳,阳,阳,阴”,豫卦卦像。
这一卦有五个阴爻,第四爻是个阳爻,画出来就是豫卦。
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到了现在,我们终于演算出来完整的一卦了!
现在就可以算命卜吉凶了吗?
——还不能。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呢。
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为我刚才要让你在纸上记录下,,,这些数字呢?直接转换成阴爻和阳爻记录下来不是更吗?
我这是有原因的:千万别以为爻这东西只有阴爻和阳爻两种,其实却是四种。
这四种是:老阴、少阴、老阳、少阳。
这四种爻是和,,,四个数字一一对应的:是老阴,是少阴,是少阳,是老阳。再拿方才那个豫卦为例,如果仅以阴阳二分法来看,这一卦的构成是:“阴,阴,阴,阳,阴,阴”(六爻从下往上依次来看,可要按这个四分法来看,它的构成就变成了:“少阴,少阴,老阴,老阳,少阴,少阴”。(,,,,,。
现在就涉及到了《周易》的一个重要原理:老变少不变。
叫“老”?
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出招,第一招的招式用老,就要换第二招。所以,“老”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到了末段,该变了。所以呢,我们现在按照方才这个豫卦的六爻顺序重新画一个卦,在这个新卦里,把原来豫卦里的老阴爻变成阳爻,把原来的老阳爻变成阴爻,而少阴爻和少阳爻都照搬不变。于是,在豫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个新卦,这就是谦卦:
谦卦
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把豫卦叫做本卦,把谦卦叫做变卦。看,我们现在俗话里还常说的“变卦”就是从这儿来的。
有变卦也有变爻,原本豫卦里从下往上数的第三爻的数字是,也就是老阴,变为阳爻;第四爻的数字是,是老阳,变为阴爻。所以,豫卦里的第三爻和第四爻在这时便都被叫做“变爻”。
演算到这里,得出了变卦和变爻,我们终于可以占卜吉凶了。不容易呀!
怎么占卜呢?其实前辈高人们演算到这里的时候也都各有各的说法,到了宋朝,朱熹和他的学生蔡元定认真做了一番归纳,总结出七条,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个情况就属于七条中的第二条:如果卦里有两个爻发生变动,那就用本卦里这两个变爻的占辞来判断吉凶,并以位置靠上的那一个变爻的的占辞为主。
这时候就该查查《周易》了。翻开《周易》,我们先把《易传》拿开,单看《易经》,这部分记载的全是占辞。占辞是?——很好理解,很多人可能都在庙里求过签,有一种签是这样的:签上只写着一个编号,你求到了某支签之后,要按照这签上的编号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查,就好像查字典一样,先从拼音检字表里找到了要查的字,然后一看这个字的解释是在第页,然后你就翻到字典的第页去看对这个字的具体解释了。——比如说,你求的签上写着“”,你就在庙里的某一面写满字的墙上去找,或者到某位高僧那里请他查查工具书,找到相应的“”,那里会写着几句话,比如“大吉大利,升官发财”的。
这种形式的签早已很少见了,因为人越来越懒,干脆就在签上直接写上“大吉大利,升官发财”就完了,也省得费事去查。但是,原始形式的签是要去查的,具体到我们这个例子,豫卦里的这两个变爻就相当于你求到的签,《易经》就相当于你要去查的那面写满字的墙或者高僧手里的那本《算命求签大全》。好了,现在我们就在《易经》里来查一下。嗯,得到的结果是: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三”那句话就是豫卦第三爻的占辞,而“九四”那句话则是豫卦第四爻的占辞。
我们要的是算卦手法中朱熹列举出的七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算出来的六爻当中只有一个爻是变爻,也就是说,个数字中有个不是就是,只有个是或者,这个时候,就用本卦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第二种情况:有两个变爻,这就是我们方才遇到的情况,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种情况:有三个变爻,就不能用变爻的爻辞来判断了,得用本卦和变卦的卦辞,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第四种情况:有四个变爻,这时就用变卦的两个不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第五种情况:有五个变爻,用变卦的那一个不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第六种情况:有六个变爻,这得分两种情况。一是六爻都是阳爻(构成了乾卦,或者六爻都是阴爻(构成了坤卦,那么,如果是乾卦,就用乾卦“用九”的爻辞判断吉凶,如果是坤卦,就用坤卦“用六”的爻辞判断吉凶。(是“用九”和“用六”,下文再仔细说。二是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六爻全变的情况,就用变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第七种情况:六爻一个都没变,这时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有人可能会问了:“朱熹这些说法都吗?”
“不大。”——没办法,古人到底是怎么算卦的,这套方法早已经失传了,我们所看到的历朝历代打着《周易》旗号的算卦们,其实他们种种的算卦手法都是自己的附会和发挥,悲观地说,恐怕一个的都没有。
历朝历代的算卦们为《周易》的流传倒真做了不少的努力,一是往高端靠,二是往低端靠,这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