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家都误以为这句话出自《易经》,这是一个大众对于国学的天大误解。实际上,这句话并不出自《易经》,而是出自于《易传·文言·坤》。
这里我就要说一下“经”和“传”的区别了。“经”,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科书,被古人认为是绝对真理。而“传”,就属于教辅书,帮助我们分析解释阐述“经”里的含义。
就好比如《春秋》,孔子所作的《春秋》就属于“经”,而《毂梁传》、《公羊传》、《左传》(统称“春秋三传”就是“传”,“三传”围绕着《春秋》做出解释。“春秋三传”各有各的特点,解释也不同,所以经常相互攻击。
说回《易经》和《易传》,
《易经》才是现存的最原始的文献,而《易传》则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为《易经》所作的解释和阐发,在时代上至少也要晚于《易经》几百年。……我们可以把《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想像成:明朝人写了一本教科书,从清代到我们现代,很多人都给这本书编写了不同的教辅,然后,教科书和这些教辅被合编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所以,我们在读《周易》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来看。《易经》的内容很简短,全是占卜的话,而《易传》却借着占卜阐发了很多哲学思想。(熊逸《周易》
比如大家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很多人也认为这句话出自《易经》,其实并不是,严格来讲这句话是出自《易传》,更严格来讲就是出自《易传》中的《大象》。
《易传》一共有十篇,分别是:《大彖》、《小彖》、《大象》、《小象》、《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篇统称“十翼”,“翼”是“羽翼”的,有“辅助”之义。
在很早以前,《易经》和《易传》是分开的,后来才被人混编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如果有兴趣学习《周易》的小伙伴,鄙人在这里提个醒,读《周易》时,一定要把《易经》和《易传》分开看,要不然会混淆的。
接下来容鄙人说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把《易经》和《易传》混为一谈,他们没有专业知识,这也就罢了,就连现在那些所谓的“国学”也分不清《易经》和《易传》,这也算是“国学”?鄙人有时候真是搞不懂,他们是来搞笑的吧?
某“国学”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易经》
,说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很多人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都扯上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因果通三世”,认为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这个说不正确呢?我们先按下不表,看完这篇,答案自然就出现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看仔细,这句话是以为单位?
答案是“家”。
我一直都在说周朝和以后的朝代不一样,周朝是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周天子往下分封自己的兄弟和重臣(通常会有联姻关系,现成诸侯国。而诸侯继续分封自己的亲戚和重臣,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往下分封,直到贵族的一级,士。在春秋时代,只有贵族才可以参与战争,士,也就是士兵一词的
封建制让周天子到士都成为了一家人,大家之中有小家,也可以说是宗法制,大家族嘛。
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晋语八》叔向为韩宣子历数的栾氏家族的也是“余庆”与“余殃”的极佳例证:栾武子身为晋国正卿,土地不足百顷,祭器也不齐备,一心发扬美德,赢得了诸侯的与戎狄的归附,使晋国得享。所以当栾武子弑杀晋厉公,犯下弑君这样的大罪,却未被国人责难,自身无恙。及至栾武子死后,其子栾桓子一改乃父之风,骄横无度,贪得无厌。以栾桓子的所作所为,实在应该招致灭顶之灾,然而仰赖父亲栾武子的美德余荫,竟然得以善终。到了栾桓子的儿子栾怀子,不效乃父而效乃祖,行事常以美德善念。照理好人当有好报,而栾桓子当年种下的恶因在儿子身上结成恶果,致使栾怀子逃亡楚国。《·晋语八》同样记载了栾怀子逃亡的前因后果,而此事的主谋,晋国大夫阳毕,所给出的理据恰恰与叔向的上述逻辑如出一辙。其时晋平公忧虑于兵患频发,大夫阳毕为之筹划一劳永逸的定国之策说:“筹划的在于教令明确,教令明确需要有足够的权威,树立权威则在于君主您自己。您不妨选拔那些世代有于国而后代衰微的世家子弟,给他们安排官职,把前代臣的后人找出来除掉,这就会提高您的威望,使您长保君权。……栾氏欺瞒晋国人已经很久了,栾武子就是败坏宗族的罪魁祸首,他当年弑杀厉公来增加自己宗族的势力。您现在只要诛灭栾氏,人们就会畏服您的权威;您只要选择瑕、原、韩、魏等臣的后人,给他们官爵和赏赐,人们就会感念您的恩德。恩威之施恰到好处,自然。”(熊逸《治大国:古代的正义两难》
上面这个里,爷爷(栾武子一心发扬美德,赢得了诸侯的与戎狄的归附,使晋国得享。因此当爷爷弑君时,未受到该国人民的谴责。而爸爸(栾桓子一改乃父之风,骄横无度,贪得无厌。以栾桓子的所作所为,实在应该招致灭顶之灾,可却得到了善终。而孙子(栾怀子不效乃父而效乃祖,行事常以美德善念,却因为爷爷和爸爸的过错而莫名其妙躺,被国君赶出国。爷爷和爸爸种下的恶因,孙子得到了恶果,这个很好的体现了当时的宗法制社会,也就是所谓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个制度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父债子偿”,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难理解这个制度,但是在社群主义立场和家族视角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以后,宗法制解体,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小家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现象还存在着。
“一人得道,鸡犬”,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过。最近去世的二月河先生笔下的雍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雍正还在做四阿哥的时候,有两个包衣奴才他特别器重,一个是年羹尧,另一个是李卫。在雍正继承皇位之后,这两个人也“鸡犬”了。年羹尧的官职做到了平西北大将军,而李卫则是兵部尚书、浙江总督等职。
《康熙王朝》李卫剧照
历代恩荫以宋代为最。赵翼《廿二史劄记》有一节专论宋代恩荫之滥,提到当时恩荫最滥时,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甚至连门客和私人医生都有官做。(熊逸《治大国:古代的正义两难》
与恩荫相反的则是连坐,既然恩荫可以名正言顺惠其家人,恶报为就不可以呢?大家可能对“连坐”这个词很陌生,但是,看过古装的人都,某个人犯了错,于是皇帝就要把他株连九族,要把无辜的人一起杀掉,这就是“家”的概念。
是的,如果先人的亲、能、等等可以荫及家族与子孙的话,那么罪过是不是也应当适用同样的原则呢?也就是说,是否连坐、灭族之类的残忍手段也和“八议”享有同样的道德依据?事实上即便是鼓吹仁政的孔子也提出过支持连坐的主张。在以往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的《孔子家语》里,孔子对冉有如是说:“大罪有五种,sharen是最轻的一种。这五种大罪及其相应的惩罚是:逆天地者罪及五世,污蔑周文王、周武王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sharen者罪及自身。”(《孔子家语·五刑解》(熊逸《治大国:古代的正义两难》
不止是连坐、灭族,有的祖宗犯了事,就连其子孙也不能到朝廷做官。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有“禁锢臣子孙”一条,罗列掌故,如唐太宗下诏,禁锢宇文化及、司马德堪、裴乾通等人的子孙,不许他们做官。至德年间朝廷大赦,惟不赦安禄山党羽及甫、杨国忠、王鉷的子孙。宋高宗即位,诏令称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梁师成、谭稹皆为误国害民的佞,子孙不得做官,章惇的子孙也不可仕于朝廷。明太祖也有诏令,称宋末蒲寿庚、黄万石的子孙不得仕宦。(熊逸《治大国:古代的正义两难》
在宗法制的大家族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才得以真正体现。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就是很多朋友逢年过节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可能就会围着你问,哎呀女朋友找了吗?哎呀孩子准备生了吗?你可能会觉得她们是多管闲事瞎操心,这明明是你一个人的事。其实在她们看来,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她们不是在多管闲事,她们认为,你的事并不只是你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我们这一代人,是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这是我们的私事,可是上一代人却不同,她们没有摆脱家族制的那种思想。所以说,逢年过节回家,理解下她们,不要嫌烦。
所以说,宗法制下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和佛教的“因果通三世”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以家族为单位,无论是好事坏事都会波及到子孙,而佛教是以个人为单位,“因果通三世”的这个“三世”并不是指三代人,是指三次轮回转世,你上上辈子种的因,可能这辈子才得到果报。
?一定要让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有用途?好吧好吧,那也不是不行的。假如我在党政机关中有一官半职,新人来找我帮忙(行贿,我来者不拒(受贿,而且还主动帮忙,等我退休了之后,这些大爷都念着好,都来主动帮我儿子,于是我儿子便在中平步青云,一飞冲天!
当然了,如果你按照我说的这样做,可能会被当成份子抓起来,到时候请不要来怪我哈!
,关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事先说到这,下面我借着这篇来说一说《周易》的几个问题。
首先,《易经》是怎么来的?
传统的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易经》。
八卦
我们学历史的都,凡是伏羲时候的事,三皇五帝啊的,压根靠不住;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说,这些事情根本不必当真。
那么《易经》到底是怎么来的?
近年来,我国出土了甲骨文,那些可都是珍贵的考古资料。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人拿乌龟壳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烧乌龟壳,从烧出来的裂痕看占卜结果,然后再刻在龟壳上。周人也不起乌龟壳怎么办?没关系,我们用蓍草(专门算卦的一种草。所以,《易经》很可能就是周人取代甲骨占卜的一种简化的方法!
那么,用《易经》算的卦准吗?
准!百分之两百的准!
我举个例子,今天我出门之前有位给我算了一卦,说我出门会有血光之灾,可我不听劝,硬要出门,出门之后事都没有发生,这就代表着《易经》不准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假如我一辈子都过的顺风顺水,安享晚年,得以善终,这就可以盖棺论定了吗?不行。假如儿子一辈子也过的顺风顺水,这只可以盖棺论定了吧?还是不行。直到我孙孙不多少辈,终于遇到了事情,这才应验了当年的铁口神算!
毕竟,我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整个家族。
这并不是在笑话它,事实确确如此!
那么,《易经》到底是怎么算卦的呢?
用《易经》算卦,需要用到五十五根蓍草。当然,我们找不到蓍草,用围棋子代替也行,没有围棋子用火柴也行。要算上一卦,就必须要经过多次的演变和推算,平均算一卦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所以说,子平八字、诸葛神算、邵康节的《皇极经世》、梅花易数、陈抟老祖的河图洛书、京房和焦赣、等等等等,都不是周易正宗。除了周易,上面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很靠后的,越附会越复杂,也就越让人找不着北。记住,以后遇到算命的,只要他问你生辰八字,就不是正宗的周易!只是周易的名号最老,招牌最硬,他们都爱打着周易的名号到处忽悠人。
某法师鼓吹邵康节《皇极经世》
呃……说句实话啊,其实《易经》的真正算卦方法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的这套方法是古人半蒙半猜搞出来的。有多古呢?只有宋朝那么古,而且还是朱熹搞出来的!
没办法,有总比没有的好。
当然,这种方法是不中最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