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活到,算命
佛陀的一生图说(二十一
积福消灾之道-太上感应篇(
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
太上老君说:‘人的祸福,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
分析
太上、是太上老君,
姓李名耳,号伯阳,也就是周朝的圣人老子。
得道成仙以后,称天立教,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圣。
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
感是感召,应是报应,
告诉人们如果以善恶感召之因,
必定会得到天降祸福报应的果。
所谓有感必有应,
随感而随应,
用以彰显天道好还的道理,而启发世人的敬畏之心。
作恶必定会得到灾祸病夭的恶报,因此心有所畏惧而不敢去做。
行善必定会得到福寿天仙的善报,
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应作为本篇的篇名。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这四句话是此一篇的总纲领,
也是太上垂示训诲的宗旨所在。
讲到圣贤之心,不是为了要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去断恶行善。
说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
而若是积恶,则必定会祸延子孙。
也就是易经所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
而且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差错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来的,
所谓自作还是自受啊!
要天地是没有私心的,
而吉凶祸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来的啊!
然而人在没起念头的时候,
这颗心是湛然清净,就如同虚空一样,那里有善恶呢!
只是因为这个念头才动,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
所向著的是坏事,就是恶。
其最初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
但是到了后来,经过了日积月累,
于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
所以一个人得祸或是得福,全都决定在当初起了善恶念头的时候啊!
所以太上开口便说: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
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啊!
其中若是有了丝毫的差错,
祸福的果报就会天差地别了。
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用瓶子和黑豆白豆来练习心地夫。
他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面,
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面。
开始练习的时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后来就渐渐的减少了。
久而久之,连善恶这两种的念头都忘了,
而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
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
嘉言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的六祖慧能说道: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佛经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原文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
善恶的报应,就如同跟著身体一样,
人到那里,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啊!
分析
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而报应则是就天理来讲的。
要身体端正,也就端正,
身体斜了,也就斜了,绝对是丝毫不爽的。
而造了善因,就必定会得到乐的果报;
造了恶因,就必定会得到苦的果报。
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
可惜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这种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恶了。
因为他看到现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运却非常的坎坷,
而做恶事的人,有的不但长寿,而且还富贵的很,
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种种果报,也都不一样啊!
于是就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
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愚人。
他们不,这个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
而上天也有没有立刻就结的案子,
这个世间纯善纯恶的人既然是很少,
那么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机会也就最多了。
因为念头会有转移,果报就应该要加以斟酌了。
或是报在自己的身上,或是报在子孙的身上,
或是报在现世,或是报在后世。
或大或小、或快或慢,
其中虽然会有变化迁移,但是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啊!
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应该要看究竟!
因为善恶的果报,必定是如影随形!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黄永爵的人。
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岁。
后来南洋有一条船遇到了大风,
船快要翻了,黄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两黄金,
买渔船前往搭救,总共救活十三条的人命。
后来又遇到那位相士,
这时相士看到黄永爵非常惊讶的说:
‘黄先生,你满脸的阴骘纹,一定是积了大德,
做了大好事。你不但会有儿子,而且你的儿子还会考上名,你也会活到高寿啊!’
后来黄永爵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叫黄振凤,
考中了康熙己未年会试的榜首。
黄永爵也活到九十几岁,而且得到善终。
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的真实可信,人为不肯去恶为善呢?
结语
东岳庙有幅对联讲道:
‘阳世雄,忍心害理皆由己。
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人为要明知故犯,造下了无穷的痛苦呢?
拍摄:一念
欢迎随缘
一念境一念曲一念诗一念画
本期先到这里,敬请下期继续阅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被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走进一念心境
给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