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篇
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邵氏文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于是乎山川形焉。凡山皆祖昆伦,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凡水皆宗在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水体柔而用刚,故上而流行。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合水火土石而为地。尤合血气骨肉而为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若细推之,凡涸燥,然强急之中有缓弱,缓弱之中有强急,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自此以往,尽推无穹,知者观之,思过半矣。
动静篇
其次莫若明动静。动静若言乎其双通也。是以古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此达理之言也。故凡天下之理,欲向动上求静,静上求动。不欲静愈静,动愈动也。夫山以静为常,是惟无动则成龙矣。水以动为常,是惟无静则结地矣。故成龙之山,必踴跃翔舞。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洋。若其偃、硬、强、勒、冲、激、牵、射,则动不离动,静不离静,山水之不融结者也。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不可执一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也。
聚散篇
其次莫若观聚散。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夫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障空补缺,不陷不跌。故小聚则地小成,大聚则地大成,散而聚不可以言地矣。何谓聚?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隈藏也。何谓散?山之所去,水之所离,风气之浇染也。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论地形之巧拙,而不明聚散。大势若聚则奇形怪穴而愈真正。大势若散,则巧穴天然而反虚假。压观古人之葬,大抵穴多巧怪。非好怪也,良由得山水之正,则怪穴所为常也。然有大势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大势之聚散见乎远,穴中之聚散见乎近。是二者有相须之道焉。
向背篇
其次莫若审向背。向背者言于其性情也。夫地理之与人事不远,人之性情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观。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与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厌弃不顾之状。虽或暂焉矫饰,而真态自然不可地理变然。故观地者以观其情之向。情向者不难见,凡相对如君臣,相待如宾主,相亲相爱如兄弟骨肉,此皆向之情也。背者亦不难见,凡相视如仇敌,相抛如路人,相忌如嫉冤逆寇,此皆背之情也。观形貌者得其伪,观性情者得其真。向背之理明而吉凶祸福之机灼然。故尝谓地理之要,不过山水向背而已矣。
雌雄篇
其次又当看雌雄。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夫孤阳不生,独阴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对。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概不过相对待之理。何以言之?山属阳,故凡山之融结,必遇水之湾环,势虽顺水而来,形必逆水而就。此山水配对之雌雄也。然山之与水又各有雌雄。阳龙取阴穴,此龙穴相对雌雄。阳山取阴为对,此主客相对有雌雄。其地融结则雌雄必合,龙穴砂水,左右主客,必相登对。若单雌雄不相登对,则虽或结地,必非真造化也。经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又曰雌雄不顾不劳看。古人多以此为要妙,亦天地自然之理。
强弱篇
其次双当辨强弱。强弱者言乎其禀气也。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太刚则折,须济之以柔。太柔则弱,致须济之以刚。刚柔相济,中道得矣。论地理者必须论其禀气。禀偏于柔,故其性缓。禀偏于刚,故其性急。禀刚性急,此宜穴于缓处。若复患强来强下则伤龙,弱来弱下则脱气。故立穴之法,大概欲得酌中恰好的道理,不得倚着一偏,绕偏便生病出来,非权衡有定则亦未易语也。
顺逆篇
其次又当分顺逆。顺逆者言乎其来去也。其来者何?水之所发,山之所起也。其去者何?乃水之所越,山之所止是也。知顺逆者有矣,不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未之有也。夫顺逆二路,如盲如聋,自非灼然有见,鲜不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矣。要知顺山顺水者,顺也。所谓来处来者是也。逆山逆水者,逆也。所谓去处去者是也。立穴之法,要逆中取逆,此一定之理不可改易。若又推而广之,则龙有顺逆脉。顺龙之结穴者必逆,逆龙之结穴者必顺。此亦山川自然之势也。大概论逆顺者,要知山川之大势,默定于数里之外,而后能辨顺逆于咫尺微茫之间。否则是黑白混淆,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多矣。
生死篇
其次又当识生死。生死者言乎其取舍也。夫千里来龙,不过一席之地,倘非以生死别之,则何所决择哉。生死之说非一端,大概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龙势推左,则左为生右为死。推右,则右为生左为死。又如瘦中取肉,则瘦处死而肉处生。饱中取饿,则饿处生而饱处死。凡此之类,又在人细推之。生则在所取,死则在所舍。取舍明而后穴法定,而后祸福应。若生死难辨,取舍何当,则非真造化矣。
微著篇
其次又当察微著。微著者言乎其气脉也。夫气,无形者也。属乎阳。脉,有形者也。属乎阴。阳清阴浊,故气微而脉著。然气不自止,必依脉而立。脉不自为,必因气而成。盖有脉而无气者有矣,未有脉则无气者。经曰:气乘风散,脉遇水止。无脉气者,水害之也。有脉无气,风害之也。善观气脉者,以有形察无形。不善观者,以无形蔽有形。盖无形只在有形之内。但智者所见明,故于粗浅而得其精微。愚者所见昏,故荒忽茫昧而不晓。岂知四水交流则有脉,八风不动则有气。此有目者所共见,有心者所共知,而术之至要,初不外是。观气脉者于此求之,则庶乎其不惑矣。
分合篇
其次又当究分合。分合者言乎其出没也。夫脉之为脉,非陡然而生,顿然而有。其出也必有自然之来,则有分水以道之。其没也必有所止,则有合水以界之。郭氏云: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又曰:支之所始,气随而起。支之所终,气随而钟。此古人论气脉之源流也。气随土而起,故脉行必有脊。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气起于支之始,故上有分。气钟于支之终,故下有合。无分有合,则其来不真。为其内无生气可接也。有分无合是其止不明。为其外无堂气可受也。有分有合,则有来有止,有出有没,斯龙穴融结的定无疑,然后为全气之地也。然有小分合、大分合。其地融结,有三分三合,穴前后一分合,起主至龙虎所交二分合,祖宗至三水交会三分合。小合则为小明堂,大合则为大明堂,合于龙虎内则为内堂,合于龙虎外则为外堂。其合一一不相乱如此,是又不可不知也。
浮沉篇
其次又当别浮沉。浮沉者言乎其表裹也。夫脉有阴阳,故有浮沉。阳脉常见于表,所以浮也。阴脉常收于裹,所以沉也。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善地理者察脉之浮沉而定穴,其理一也。夫三阴从天生,以其阴根于阳也。故阴脉必上小而下大,其出口也必圆。三阳从地出,以其阳根于阴也。故阳脉必上大而下小,其出口也必尖。后之观脉者不必问其何如,但见口尖者皆阳,其脉浮于表。口圆者皆阴,其脉沉于裹。此一定不易之法。若又推而广之,则凸者脉沉,凹者脉浮。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沉,众高一低者脉浮,众低一高者脉沉,于此相乘,阴阳之理得矣。
浅深篇
其次又当定浅深。浅深者言乎其准的也。夫浅深得乘,风水自成。故下地者必以浅深为准的。宜浅而深则气从上过,宜深而浅则气从下过,中得其地而效不应者为此故也。吾常以八卦定浅深,颇得其要。大概先观来脉之阴阳,次看四山之从佐。且如来脉入首强、作穴凹、出口尖,此皆脉浮而属阳也。以乾卦当之。来脉入首弱、作穴凹、出口圆,此皆脉沉而属阴。以坤卦当之。乾纯阳也,取阴为穴,故立穴取巽三、兑三、离三三阴也。坤纯阴也,取阳为穴,故立穴取艮三、坎三、震三三阳也。凡脉阳,四山高于本身,兑象也,上化为阴,穴宜浅。四山与本身齐,离之象也,中化为阴,穴宜不浅不深。四山低于本身,巽之象也,下化为阴,穴宜深。凡脉阴,四山高于本身,艮之象也,上化为阳,穴宜浅。四山本身齐,坎之象也,中化为阳,穴宜不浅不深。四山低于本身,震之象也,下化为阳,穴宜深。概而言之,阳脉浮当浅,阴脉沉当深。详而言之,阴脉中有亦浅深,以四山从佐不同,则阴有时而变阳,阳有时而变阴,斯言也,惟通变者可以审此。可不审哉。
饶减篇
其次又当饶减。饶减者言乎其消长也。夫龙虎左右各有饶减,然饶减龙虎者何哉?此消长阴阳之义也。饶减之法,大概以先到者为主,龙山先到则减龙而饶虎,其穴必居左。虎山先到则减虎而饶龙,其穴必居右。盖山水关锁必须交固然后气全。穴左则取左山为关,须右边水过宫锁断。所谓阴锁阳关也。穴右出取右山为关,须左边水过宫锁断,所谓阳锁阴关也。惟有朝山水,则顺关锁不防。若横水过宫,则逆关逆锁方善。断不可改易也。毫厘差谬,祸福大远,可不番哉。
趋避篇
其次又当详趋避,趋避者言乎其抉择也。夫天下之道二,吉凶善恶常相半。不能皆吉也而必有凶。不能皆善也而必有恶。故人之所遭有不齐,则必有以处之。趋吉避凶,去恶从善是也。地理亦然。夫山川之所钟,不能皆全纯粹之气,不能无所驳杂,则妍媸丑好,纷然前陈,亦其宜耳。然而山川之变态不一。咫尺之移传顿殊,或低视而丑,或高视而妍,或右视媸或秀,如此者可不知所抉择?知所抉择庶得趋避之道矣。
裁成篇
其次又当知裁成。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夫天不人因人不?,人不因天不成。自有宇融即有山川,数不加多,人不加少,必天生自然而然。是则天地之造化亦有限矣。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川之裁成在人。或过焉,吾则裁其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其终也夺神功,改天命,而人与天无间矣。故善者尽其当然,而不害其为自然。不善者,泥乎自然,而卒不知其所当然。所以道不虚行,存乎其人。
感应篇
其次又当原感应。感应者言乎其天道也。夫天道不言,而应福善祸淫,皆物也。是物也,谚云:阴地好不如心地好。此善言感应之理也。是故求地者必以积德为本,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应之。是所以福其子孙者心也,而地之吉亦将以符之也。其恶果盈,天必以吉地应之,是所以祸其子孙者,亦本于心也,而地之盖。心者气之主,气者德之符。天未尝有心,于人而之一然不修其一惟利是图,则不累祖宗者寡矣,况欲有以福其子孙哉。吾既发明之。故述此于篇终,以明天道之不可诬,人心之所当谨。噫观书者知所慎哉。右发微论止此 。
风水书籍大全【16部】
1.《葬书》
2.《发微论》
3.《葬法倒杖》
4.《催官篇》
5.《玉尺经》
6.《雪心赋》
7.《穴情赋》
8.《地理五诀》
9.《玄空本义》
10.《天玉经》
11.《地理啖蔗录》
12.《葬经翼》
13.《撼龙经》
14.《疑龙经》
15.《青囊经》
16.《地理辩正》
杨公风水《疑龙经》在讲什么?
杨公《疑龙经》《撼龙经》,郭璞《古本葬经》,蔡元定《发微论》,缪希雍《葬经翼》《博山篇》,《青囊海角经——寻龙理论篇》《道法双谈摘句》,青乌先生《葬经》,刘伯温《堪舆漫兴》《水龙经》等等传统风水学理论著作到底在讲什么呢?一句话,这些经典著作都在讲“怎么样寻真龙”这个问题。那么,这些经典著作是如何讲“怎么样寻真龙”这个问题的呢?这些讲“如何寻真龙”的传统风水学理论经典著作,究其实质只是在讲:“龙脉中的脉气在龙脉的什么位置?什么样的龙脉中的脉气我们能够利用上(能够利用上龙脉脉气的就是真龙,龙脉中的脉气利用不上的就不是真龙)”这么两个问题。这么多“寻龙理论”的经典著作归根结底其实只讲了“主从龙、龙的剥换、龙的穿帐过峡、脉气的止聚”这四大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因为古人认为“主龙能量大,从龙能量小”,所以古人一般认为“主龙是真龙,从龙非真龙”,古人不断在讲“送、护、托、缠、迎”,实质是受“人伦尊卑等级思想”的影响才这么讲的。科学的来讲:任何一个龙脉都是真龙,只不过每一个龙脉的能量大小不同罢了,主龙也未必能量大,从龙就未必能量小,如果主龙的脉气层在离穴位十里处的上游折断了,而从龙的脉气层连续了几十里上百里都没有折断,这时则从龙上的龙穴的能量就远远大于主龙上穴位之能量了。因为古人不知道龙脉中的脉气层在什么地方,他们只认为脉气在龙脉脊线下,所以他们就错误的认为“主龙的能量大,从龙的能量小”,而事实是:龙脉的能量大小不是由龙脉的脉脊的起伏远近决定的,而是“由脉气层连续不断折的远近和脉气层由高到底的起伏变化次数以及脉气层本身和脉气层上下层的地层物质的密度关系”这三个条件决定的,而这三个条件与龙脉的脉脊之间有时丝毫没有一点关系。正因为古人不知道决定“脉气大小”的这三个决定性因素之风水理论,所以古人才不断的通过各个角度来论述“主龙从龙”的问题,如果你明白了这“决定龙脉脉气能量大小的三个因素”之风水理论,那么所有关于古人“主从龙”之理论的理解就易如翻掌了。二因为古人认为“龙脉只有有剥换才是真龙”,龙脉只有起伏星峰剥换,龙脉才是活龙,只有是活龙才有真龙穴。所以古人就从各个角度来论述龙脉的剥换。客观事实是:龙脉脉气能量的大小与龙脉的起伏变化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在龙脉脉气层没有折断而延续的情况下,龙脉起伏剥换的次数越多,龙脉脉气的能量就越大;而如果龙脉脉气层中途不断的出现折断的话,即使有无数的剥换,其龙脉也是没有什么能量了。古人能认识到龙脉的起伏变化对脉气能量的大小有影响,确实是很伟大啊!三因为古人认为“龙脉穿帐过峡决定着龙的生死,如果过峡不成功则龙脉就不是真龙了,只有过峡成功的龙脉才是真龙”,所以古人从各个角度论述龙脉的穿帐过峡。客观事实是:龙脉中的脉气层有时在过峡处折断了,折断了脉气层的龙脉其脉气能量就很小了;而有时即使是过峡时龙脉的脉气层没有折断,也未必该龙脉是真龙是脉气能量大,因为龙脉中的脉气地层并不一定是与地面与脉脊线呈平行状态向前延伸的,而大多数时候脉气地层都是在每一个星峰上折断了倾斜进入了地下或倾斜向上朝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龙脉过峡处的脉气地层没有折断,该龙脉的脉气能量也不大了。古人能在没有地层概念的那个时代充分认识到过峡穿帐对龙脉脉气能量大小的影响这个问题,也真的是十分伟大了。四因为古人认为“水能界气,脉气遇水则止聚”,所以古人在论述龙脉时,从各个角度论述水。客观事实是:龙脉中脉气所在的地层并不一定遇水就停止就折断就止聚(详情可阅读《地理命理求真》总弟18期中“古人为什么把龙脉过峡看成是龙穴的命门?”“为什么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天穴为何有吉有凶?”“龙脉被挖断了就一定是不吉利吗?”“童断独过石山上就一定没有真龙穴吗?”“唐昭陵和唐乾陵究竟哪一个风水好?”“地图上能看风水吗?”“清东陵之皇陵都是风水宝地吗?”这八篇即可明白这个道理,这里不再重复论述)。在真龙穴的问题上,水只是具有“砂水”的吉凶意义,“穴位”是否是真龙穴与“水”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因为真龙穴是由脉气所在地层决定的,不是由水界气决定的),即使是在平洋地,也是由平洋地下面的地层中脉气层所在的位置决定的,平洋地的地层也都是起伏不断有倾斜有平行于地面的,平洋地的地层与平洋地上的水没有什么特别必然的联系,利用平洋地上的水龙脉点穴,其实只是点的“焦点穴”,绝对不是点的“脉气穴”,“脉气穴”才是真龙穴,“脉气穴”是由平洋地中的脉气地层决定的,不是由平洋地的水龙决定的(实际上要想观察到脉气层的断续情况,到了水界之处才能看的更清楚),天下易友当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你也就明白为什么平洋地也出帝王将相也出大富大贵之人,而喜马拉雅山和雅鲁状布江都没出帝王将相的原因了吧!明白了上述四个问题,则应明白:一个龙脉是否是真龙,一个龙脉的能量是否强大,完全是由“该龙脉中脉气所在地层延续的距离长短和脉气所在地层随龙脉从上游向下游起伏变化的次数以及脉气层和其上下地层的密度之关系”这三个条件决定的。古人因为没有地层解剖的概念,所以就只能从龙脉的外在形势来估计龙脉脉气的所在位置,所以古人论真龙时就只能反复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从而也就让我们后学之人无从理解无法掌握,因为古人所写的“寻龙理论”著作其实都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语言。说到这里,也许又有“易骗大师”会提出问题说“难道你吕文艺都是对的,古人都是错的吗?”在这里,我可以坦诚的说:古人也是人,古人也会因时代的局限性而犯错误,古人论述正确的地方我们要当仁不让的继承过来,古人错误的地方我们也要勇于面对现实,科学客观地给于纠正和发展完善,古人过去没有地层解剖的知识;所以古人就只能通过外表来辩别真龙假龙,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正确的,但现在有了地层解剖的知识,我们就应该从龙脉内部来研究真龙假龙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真假并不是由其外表所决定的,而是由其内在结构决定的,这也就如古代中医只能通过“望闻问切”这种表面方法来判断肿瘤生长在什么部位,而我们现在则可以通过“X线、B超、核磁”等技术来从内部观察肿瘤长在何部分,难道说用“X线、B超、核磁”来探测肿瘤在什么部位是错误的吗?是否定古代的“望闻问切”方法吗?风水学的“寻龙理论”也是此理,如果我们既能通过“外表”来判断龙脉的真假,又能通过龙脉内部结构来判断龙脉的真假,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更何况通过地层解剖理论所找到的“龙脉脉气层与真龙穴之关系”的理论已经经得住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检验,难道正确发展了“寻龙理论”有罪过吗?难道把深奥复杂神秘的理论科学化简单化直观化又有什么不正确吗?更何况完全利用古人的“寻龙理论”,不但我们当现代的风水大师不能保证100%找到真龙穴,就是杨廖曾赖这四大祖师爷们又找到几个真龙穴呢?又有什么证据证明了他们所选龙脉100%是真龙呢?而利用我们的“地层解剖”理论不但可以在山区而且可以在平洋地100%的寻找到“脉气层”100%的找到真龙100%的找到真龙穴,这又有什么错误呢?我吕文艺搞风水研究写风水文章分析风水理论,并不是为了说我吕文艺是天下弟一,而是想给天下的易友指明一个研学的方向,是想全面客观的把传统风水学介绍给天下易友,是想让天下易友能正确全面的理解传统风水学,是想让天下易友能正确全面的理解传统风水学理论中的糟粕和精华,是想让天下易友能从各种“易骗大师”们所精心设计的“骗局”中早日爬出来走上正途!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没有任何一个风水大师能科学客观准确的说出“龙脉中的脉气能量到底在哪里?”而我们的“地层解剖”理论却能百分之百地找到“龙脉中的脉气能量在哪里”。事实胜于雄辩,科学总归能战胜神秘迷信,吕文艺愿意为你用“沙盘模型”演示所有古人古书中所有关于“寻龙和点穴”理论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每一篇文章!也愿意为那些连“什么是太极晕”都不懂的风水大师们解答一切传统风水学理论中的疑惑!传统风水学理论中所有关于“寻龙理论”的文章,不论讲了多少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在讲解“龙脉中的脉气在哪里?什么样的龙脉的脉气我们能够利用上?”这两大问题,归根结底是在讲“主龙从龙,龙的剥换,龙的穿帐过峡,脉气的止聚”这四大问题。什么人是“大师”,把简单科学的东西复杂化神秘化的人是大师;什么人不是大师,能把复杂化神秘化的东西科学化简单化的人不是“大师”;因为神秘,所以大师能让人产生顶礼膜拜之感,进而zhapian他人;因为简单科学,所以“非大师”就是一个普通人。易经是科学绝对不是神秘学,所以我愿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愿做“大师”。坟墓除了蜻蜓点水穴还有什么墓穴吗?
墓穴的种类多了,而且有很多术语,这是帮你收集的,你自己看看吧。二十四山
又名二十四路,古代堪舆家称住宅、墓地四面的二十四个方位,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和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不用戊、己〉以及八卦中的乾、艮、坤、巽四卦来表示。其中子指北,午指南,卯指东,酉指西,乾指西北,艮指东北,坤指西南,巽指东南,其他干支均代表特定的方位,每一方位相隔刚好十五度。子午线
即罗盘上的指针。因指针分指子、午〈北和南〉两方,故名。卜则魏《雪心赋》:立向辨方,以子午针为正。明堂
又名内阳,堪舆家称穴前平坦开阔、水聚交流的地方。按距离穴场的近远,又可分为小明堂、中明堂〈内明堂〉、大明堂〈外明堂〉。廖《泄天机明堂入式歌》:明堂气聚始为奇,不聚即非宜。凡是穴前坦夷处,便是明堂位。明堂光明照万方,宽阔始为良。《葬经翼.明堂篇》:明堂者,穴前水聚处也。徐善继《人子须知.水法》:明堂欲其平正开畅,团聚朝抱。又同书〈穴法〉:若明堂不正不聚,倾泻倒侧,则是真气不融,纵有美穴,亦须弃置。峦头
是风水两大流派之一,江西派所重之的学理峦体。峦体以龙砂穴水,主要应用於占卜墓葬,其次是选择阳基。清朝丁芮《风水祛惑》: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诗人,各有宗派授受。《四库全书总目.葬书提要》引明朝王《青岩丛录》: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後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曰江西之法,启於人杨筠松,曾文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说主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其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尊之者。理气
是闽派所重之学理。与峦体之法并为堪舆术两大流派。开宗於福建,以秦汉五姓图宅五行生克论吉凶为权舆,至南未盛行於世。其法专主阴阳配合生剜制化,以罗盘定空间方位阴阳,并取八卦五行,飞星翻布定生剜吉凶,亦即通过年运与宅、墓的坐向推算主人命运的时空因素,占测最佳选择。理气之法依据《周易》的原理以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为四大网,比峦体专论山川形势更为抽象。聚水
指穴山前水聚成沼。堪舆家谓主生气厚蓄,为吉贵之象。徐善继《人子须知.水法》:穴前水最宜深聚,盖水本动,妙在静中,聚则静矣,此其所以为贵。龙
风水学中龙者,山脉也。因山脉逶迤起伏如龙形故称。蔡元定《发微论》:夫山以静为常,是唯无动,动则成动矣。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若其偃硬强勒,则不融结者也。
砂又名砂头,堪舆家对龙穴前後左右诸山的总称。古时以砂子堆拨成传授寻龙点穴之法,故称。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夫砂者,穴之前後左右山也。....前朝、後乐、左龙、右虎、罗城、侍卫、水口诸山,与夫官、鬼、禽、曜,皆谓之砂。
穴即龙穴。堪舆家所认为的土中气脉聚结处。或成洼状,或成突状。谓穴生气最旺,适合安坟立宅。缪希雍《葬经翼.察形篇》: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锺处也。
水别称外气与龙、砂、穴并为相地术的四大内容。堪舆家认为,水为气之母,脉气靠水运送而行,而水拦截而止,寻龙点穴,要根据水流的有无、大小、方向、形态等作出判断和印证。水势以深聚缓和为吉,以激湍冲割为凶。
向堪语术语。指宅或墓的坐向,与龙、砂、穴、水并为相地术五大要项。术家认为,坐向大要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避凶迎吉为佳,定向既要视察地形,也要罗盘占测,而以地形坐向为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