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

气,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譬如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空气,否则就不能生存。然而本文所论述的“气”,是一个更广义,更抽象的概念。

我们先论述一下“气”与阴阳、五行、八卦的关系。

古人考察了寒暑、燥湿、昼夜等等气象变化,为了更好地研究“气”的变化,将其概括为“阴阳”,根据阴阳互相作用的变化之理来描述“气”的变化。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

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地表达阴阳,便在阴阳变化规律中,将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

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气或者物质。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所以概括来说,五行是阴阳的运动特征。

而阴阳又是“八卦”的基础组成部分。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阴阳未分之“气”,天地浑沌的时期。“两仪”就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则是阴阳之气再次交叠,产生“老阳”、“少阳”、“少阴”和“老阴”这“四象”。古人以四象来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实际上四象之气经过再次的阴阳相重,阴阳相合而成。即由“老阳”再次交叠阴阳而生成“乾”“兑”卦;由“少阳”再次交叠阴阳而生成“离”“震”卦;由“少阴”再次交叠阴阳而生成“巽”“坎”卦;由“老阴”再次交叠阴阳而生成“艮”“坤”卦;而这八卦,就是阴阳存在的八种形态,而八卦的排列顺序或者是静态分布规律,就是从极阳到极阴的渐次递减的变化过程,它应当是线性排列的,但是和圆形的太极鱼对应位置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张“先天八卦图”,所以说先天八卦图是静态的阴阳分布图。从而表明八卦是阴阳的形态特征。

考察一下先天八卦图是如何构造的:首先将“一阳”生成的四个卦乾、兑、离、震,按照阳气由强到弱顺序,由正上方、经左上方、正左方至左下方,按逆时针排布;然后将“一阴”生成的四个卦巽、坎、艮、坤,按照阴气由弱到强的顺序,从右上方,经正右方、右下方至正下方,按照顺时针的顺序排布。两者正好完成一周,而且按顺时针循环来看,正有“阳长阴消,阳消阴长”的顺序,符合阴阳变化之理。可见先天八卦图是静态的阴阳循环图。

从上述论述来看,五行、八卦均是阴阳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就是“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将阴阳的运动特征和形态特征综合起来看,可以看到八卦各具五行之气。故乾、兑五行属金,震、巽五行属木,艮、坤五行属土,离五行属火,坎五行属水。而八卦的分布便是根据阴阳消长周期的规律,通过一张“后天八卦图”详细地表现出来。《易经》的《说卦传》第五章,已经详细地描述了“后天八卦图”的画法。由于后天八卦图引入了五行的内涵,那么后天八卦图就有了运动的特质。所以说后天八卦图是动态的阴阳分布图。

考察一下后天八卦图(兼参考二十四山图)是如何构造的:首先右东北艮方的寅位始,有一阳生,按顺时针运行,经东方震位、东南巽位五行属木的阳长阴消之地,阳气渐渐生长,阴气渐渐减弱。在运行到震位的时候,阳气虽然生长但力量还小于阴气,而到了东南巽方的辰土位,此时阴阳的力量刚好达到平衡,可见土五行是阴阳平衡的时候,过了辰位,阳气力量大于阴气但还在生长,经过重阳极限的离位,到坤方未位的时候,阳气到了极限。到了坤方申位,有一阴生,转入西方兑位、西北乾位五行属金的阳消阴长之地,阳气渐渐减弱,阴气渐渐增强,在运行到兑位的时候,阴气虽然生长但力量还小于阳气,而到了西北乾方的戌土位,这个时候阴阳的力量又一次达到平衡。过了戌位,阴气力量大于阳气但还在生长,然后经过重阴极限的坎位,到了艮方丑位的时候,阴气达到了极限。然后转入艮方寅位一阳生,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可见,后天八卦图是五行驱动的动态阴阳循环图。但是为何丑位、未位五行属土的地方是阴极、阳极之地而不符合土五行所代表的阴阳平衡的状态?我想此地正是阴阳鱼眼所在的位置。阴鱼眼与阳极达到阴阳平衡,阳鱼眼与阴极达到阴阳平衡。

古人认为万物都是由气组成,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组成万物。正因为“气”分阴阳,故而万物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从而万物也都遵循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所以说“物物均有其气”。所有的物体,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都是“气”和“质”的统一体。我们肉眼只能看到物体的“质”,却看不到物体的“气”,但物体的“气”却客观存在而且影响着我们。总之万物“有形就有气”。

然而具体来讲,又有很多分别,物有实心之物,空心之物;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对于每种不同的物,均要考察其五行之气的分布规律。

对于实心非生命之物,它会向外发散“气”。虽然对于所有的物体,都包含了五行之气,但对于某个特定物体,它的某一五行的“气”会远远超过其他四种五行之“气”。比如说金属物体,它的“金”五行就会远远强于其他四种五行。所以说对于实心非生命物体,都可以根据它的组成、形态及文化特征,定义它为某一五行属性。

对于空心非生命之物,比如一座房屋等等内部有空间的物体。在一个空间之内,气可以流入可以流出;在任何一个空间(无论是封闭的空间还是开放的空间,而且无论大空间还是小空间)内,如房屋,都会有完整的五行八卦之气,而且其气的分布均符合后天八卦图。而且进入这个空间的生命体,均能感应到(或者与自己产生共振)。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气的全息论”。然而在一个空间内,五行八卦之气的均衡却是在动态变化的。比如一间空旷的房屋,内部什么也没有,那么它内部的五行之气是均衡的,但是如果放入了一件物品,那么这个物品的五行八卦之气就会影响或者打破这间房屋内部的五行八卦之气的均衡。例如:在房屋西北面放置一台电视机,电视机通电而产生影像,其散发的五行之气为火。那么这个电视机的火五行之气就会对空间内西北方的金五行之气造成影响,影响的效果是削弱了西北的金五行之气。那么这个空间内的五行之气就失去了平衡。

对于生命物体,例如人,其五行之气应当是平衡的,如果失去平衡,则就会产生相应的病变,人体生病,必定是阴阳不调,五行失衡造成的。但生命体本身含“气”量,则随时间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一个变化。譬如俗语所说“年轻气盛”。但是生命体内的五行之气的分布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通过呼吸与所处空间的五行八卦之气进行交换,从而渐渐地受到所处空间的影响。这可以成为“气”的“感应现象”或者是“共振现象”。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现代人为什么那么容易生病的问题。首先是因为现代人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得生活更舒适,便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而每种物品一经制造出来,便会具有一种五行之气。我们使用物品的“质”便会受到该物品的“气”的影响。把这些物品放入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内,便会造成房屋内五行之气失衡。倘若把这种物品放到居室内有相克五行之气的方位,这种五行失衡的局面就会变得更加明显。举例说,电视机放在西方位的住宅,人会产生咽喉疾病;西南方有树木的住宅,人会产生肠胃疾病等等。其次是因为现代房屋的设计制造跟古人的大不同。古人房屋一般都是四四方方,不缺角,也不突出,因此房屋内五行八卦之气很平均。但现在房屋设计千奇百怪,有的缺角,有的突出,人为地造成房屋内五行八卦之气失衡。那么人久居其中,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居室五行失衡之气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疾病。

然而,如果将每一件物品正确地放入居室中五行之气相生相合的方位,使它们增强所处方位的五行之气,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有益的效果。居室中各个方位五行之气均衡地增强,那么所居之人受其影响,自身的五行之气就会相应均衡变强。对自身就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或者身体健壮,或者财官进益,或者亲人得力等等。比如通常的一句成语“盛气凌人”,如何使自己充满“盛气”,那么就要在所居屋室内造成一种“盛气”的局面,自己常住其中,自然而然就充满了“盛气”。那么如何地将物品摆放到居室内正确的方位,它的指导思想就是一幅“后天八卦图”,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了。

上述我们论述的都是“气”在静止状态下所表现的形式,可以简称为“气场”。那么“气”在运动状态下表现什么形式呢?我们可以简称为“气流”。“气动谓流,气静谓场。”

我们考察“气”的流动特点,发现“气”本身不会流动,但它受到外力驱动,或者附着在流动的物体上,才会造成“气”的流动。例如从气象角度来讲,地球上大气的循环流动,太阳是显而易见的驱动力。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不同位置,由于照射角度不同,不同位置的表面温度就不同。从而造成气压的变化,而大气的流动就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我们常见的流动物体是水流,和道路的车流人流。所以“气”就会附着在水流、车流人流上,产生流动。既然有流动,就会有流动速度。流速高的地方,“气”就不容易聚集,相对较“散”,流速低的地方,“气”就很容易聚集。更如两股气流交会的地方,更是“生气勃勃”。而根据“气聚则昌,气散则衰;气聚则吉,气散则凶”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历史悠久的大城市,一定建设在江河水流比较舒缓的地方,或者两江(河)交汇之处,而且周围一定要有山。比如重庆建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武汉建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南京建在长江和秦淮河交汇处,上海建在长江和黄浦江交汇处等等。

另外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第二,高速铁路日新月异。全国道路建设达到了“村村通”的程度,有路就有车流人流,有车流人流就会有气流,有气流就会有聚集,气流聚集的地方,财富就增长。“要想富,先修路”这已经成为一句广大人民家喻户晓的俗语了。但是单一的一条道路毕竟有截止有断头,“气”流到截止及断头处,就会减弱乃至消失,如果将道路修成网状,则“气”流在路网中就会循环流动,生生不息。所以要想使一个地方发展起来,路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

在一个城市里面,什么地方人气最旺,商业活动最频繁,那一定是人流车流比较缓慢的地段。很多城市为了发展商业中心,都修建了“步行街”,就是人为地降低气流速度以达到“气聚”效果的例子。而且多数步行街修得弯弯曲曲而且相对较窄,这就体现了“曲则有情”的规律。因为气在弯曲的道路上流动,速度会减慢。

在江河上修桥,也会产生“气聚”的效果,桥有“止水气”的作用。实际上桥面上有车流人流所引动的气流,而桥下是水流引动的气流,这两股气流交叉相会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停滞或减缓对方流动速度,从而达到“气”在桥头汇聚的效果。所以我们会观察到很多城市的桥头地区都是商业地产业兴旺的地区。另外城市中的十字路口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十字路口的红灯可产生气流停滞或减慢的作用。

所以说只要不断地修桥铺路,社会财富就会不断地增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好的阴宅风水都是“前面百水归巢,后有靠,左右有护卫,前面有案”。后靠和左右的护卫就构成了一个“容器”,把前面附着在水流上的“气流”拦截并储存了下来,达到了“藏风聚气”的效果。

“气”也有很多文化上的含义,比如说“财气”、“官气”、“病气”等等。同类物质汇聚的场所,相应的“气”就会很足。比如说银行是金钱汇聚之地,“财气”很足;医院是病人汇聚的地方,“病气”就很盛。

孟子论养气文言文翻译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要是官居卿相的高位,能有机会实现您的抱负,哪怕从此成就霸者王者的大业,也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您会不会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时就已经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照这样说,那老师您已远远超过古代的勇士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的不动心比我还要早。”

公孙丑问孟子不动心的诀窍是什么?孟子用古代勇士养气的方法来举例说明。一是北宫黝培养勇气的办法。人家刺他的皮肤他一动不动,刺他的眼睛他一眨也不眨,人家动他一根毫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他不愿受辱于平民百姓,也不愿受辱于大国君主。在他看来,刺杀大国的君主,就像刺杀普通百姓一样,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君王值得敬佩,谁骂他一句他就要回敬一句。另一个勇士叫孟施舍,他培养勇气的方法不同于北宫黝,他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能够战胜的敌人没有两样,估计敌人实力的强弱然后jingong,考虑有必胜的把握然后与敌人会战,他是被敌人的数量所吓倒的人,不是真正的勇士,只是无所畏惧罢了。孟子对两位勇士养气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孟施舍的养勇有点像曾子,北宫黝有点像子夏,两个人的养勇方式谁更强,孟子也说不清楚,但他认为孟施舍抓住了培养勇气的要领,即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公孙丑又问孟子:“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什么不同?”孟子回答说:“告子对于对方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抛开他的话,不必在自己的心里琢磨他的话的意思;对于一件事情的道理心里未弄妥适,就应当抑制自己的心绪,千万不要因此而动气,这样还是勉强说得过去。如果认为对于对方的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应该抛开,不必在自己心里去琢磨,那就不对了,因为思想意志是气的将帅,气是充满人的身体的兵卒。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气就随之出现在哪里,所以说,一个人应该谨守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随便意气用事。”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意志专注于某个方面,他的意气感情就会受到影响,从那个方面表现出来,看看那些摔倒和奔跑的人,这只是体气在支配他们的行动,可是却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动摇他们的意志。

公孙丑又问孟子:“您最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研究别人的话,识别他们的是非得失,并探寻出形成它们是非得失的原因,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个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道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作为一种气,在性能上必须与正义和道理紧密配合,否则就会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一个人平日行事事事合乎义理,日积月累,然后产生出来的。如果平时不积义,只靠一时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从外面捕捉来,只要你行为中有一件事感到欠缺时,你马上就会变得毫无力气了。所以说告子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可以从外面捕捉来的东西。如果要培养这种浩然之气,一定要在平日里有所作为,是自然合乎道义,而不要故意做作,从外表上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要每时每刻都不忘记养气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的生长规律去帮助它成长。”然后孟子用一个宋国人“拔苗助长”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

后来师徒二人又讨论了“知言”的问题。

孟子说:“听了偏颇不正的话,我便知道说话人的病根在于有所尘蔽;听了放荡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有所沉溺;听了邪僻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偏离了正道;听了躲躲闪闪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理屈词穷。这四种言词上的病根如果打从思想上产生出来了,便要在zhengzhi上产生危害;如果病根从zhengzhi设施方面体现出来,便要妨害的各项具体工作。当今或后世即使有圣人出现,也必然会赞成我的这些话的。”

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把自己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表达出来了。

孟子论养气中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什么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孟子?知言养气章》

风水中理气派的“气论”是什么?

孟子的知言养气来自孔子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也就是说能分辨别人的言论对不对上是符合“周礼”的,使他感到能站在周礼的立场而感到是正气,感到理直气壮,正义凛然,这是孟子自我欣赏;曹丕“文以气为主”是指写的文章层次分明,好文章其在“气势”,欣赏文章的的一种感受,这是曹丕对什么是好文章的说明.两气不是一回事.

点击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本文《论“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