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默识而深造之。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始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又曰道不当名,可道可名,知事物焉,如四时焉,当可而应,代废代兴,非真常也。常道常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常无名,天地亦待是而后生,《庄子》所谓生天生地是也。未有天地,孰得而名之?故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有名为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庄子》曰:建之以常无有。不立一物,兹谓之常无。不废一物,兹谓之常有。常无在理,其上不皦,天下之至精也,故观其妙。常有在事,其下不昧,天下之至变也,故观其徼。古无二境,徼妙寓焉。大智并观,乃无不可。恍惚之中,有象与物。小智自私,蔽於一曲,弃有著空,徇末忘本,道术於是乎为天下裂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道本无相,孰为徼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故同谓之玄。世之惑者,舍妄求真,去真益远,殊不知有无者,特名之异耳。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素问》曰:玄生神。《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妙而小之谓玄,玄者天之色也。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玄之又玄,所谓色色者也。玄妙之理,万物具有,天之所以运,地之所以处,人之所以灵,百物之所以昌,皆妙也,而皆出於玄,故曰众妙之门。孔子作《易》,至《说卦》然后言妙,而老氏以此首篇,圣人之言,相为终始。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无异相,孰为美恶?性本一致,孰为善否?有美也,恶为之对,故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有善也,不善为之对,故曰: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之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神奇复化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则美与恶奚辨?昔之所是,今或非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则善与不善奚择?圣人体真无而常有,即妙用而常无,美恶善否,盖将简之而弗得,尚何恶与不善之能累哉?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太易未判,万象同体。两仪既生,物物为对。此六对者,群变所交,百虑所生,殊涂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者也。无动而生有,有复归无,故曰有无之相生。有涉险之难,则知行地之易,故曰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若尺寸是也。高下之相倾,若山泽是也。声举而响应,故曰音声之相和。形动而影从,故曰前后之相随。阴阳之运,四时之行,万物之理,俄造而有,倏化而无。其难也,若有为以经世。其易也,若无为而适己。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天之自高,地之自下,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应,春先而夏从,长先而少从,对待之境,虽皆道之所寓,而去道也远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处无为之事,《庄子》所谓无为而用天下也。行不言之教,《易》所谓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为则有成亏,言则有当愆,曾未免乎累,岂圣人所以独立於万物之上,化万物而物之所不能累欤?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万物并作,随感而应,若鉴对形,妍丑毕现。若谷应声,美恶皆赴,无所辞也。故曰:作而不辞。自形自化,自生自色,各极其高大,而遂其性,孰有之哉?故曰生而不有。韰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故曰为而不恃。四时之运,功成者去,天之道也。圣人体之,故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认而有之,亦已惑矣,故曰功成不居。有居则有去,古今是也。在己无居,物莫能迁,适来时也,适去顺也,何加损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尚贤则多知,至於天下大骇,儒墨毕起。贵货则多欲,至於正昼为盗,日中穴阫。不尚贤,则民各定其性命之分,而无所夸跂,故曰不争。不贵货,则民各安其性命之情,而无所觊觎,故不为盗。《庄子》曰: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旅獒》曰: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人之有欲,决性命之情以争之,而攘夺诞谩,无所不至。伯夷见名之可欲,饿於首阳之上。盗跖见利之可欲,暴於东陵之下。其热焦火,其寒凝冰,故其心则愦乱偾骄,而不可系道。至於圣人者,不就利,不违害,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则孰为可欲?欲虑不萌,吾心湛然,有感斯应,止而无所碍,动而无所逐也,孰能乱之?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谷以虚故应,鉴以虚故照,管龠以虚故受,耳以虚故能听,目以虚故能视,鼻以虚故能嗅。有实其中,则有碍於此。圣人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因其固然,付之自尔,何容心焉?尧之举舜而用鲧,几是矣。心虚则公听并观,而无好恶之情,腹实则赡足平泰,而无贪求之念,岂贤之可尚,货之足贵哉!圣人为腹不为目,腹无择而容故也。志者心之所知,骨者体之所立。志强而或殉名而不息,或逐货而无厌,或伐其功,或矜其能,去道益远。骨弱则行流散徙,与物相刃,相靡胥沦,溺而不返。圣人之志,每自下也,而人高之。每自后也,而人先之。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是之谓弱其志。正以止之,万物莫能迁。固以执之,万变莫能倾。不坏之相,若广成子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是之谓强其骨。《庄子》曰: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圣人之治,务使民得其性而已。多知以残性命之分,多欲以汨性命之情,名曰治之,而乱孰甚焉?故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辩者不敢骋其词,勇者不敢奋其忮,能者不敢矜其材,智者不敢施其察,作聪明,务机巧,滋法令,以盖其众,圣人皆禁而止之。此所谓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九官咸事,俊乂在服,岂以知为凿也。行君之命,致之民而已。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圣人之治,岂弃人绝物,而恝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为出于无为而已。万物之变在形而下,圣人体道,立乎万物之上,总一其成,理而治之。物有作也,顺之以观其复。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成,岂有不治者哉?故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则鸟兽草木遂其性。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有情有信,故有用;无为无形,故不盈。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之理,偏乎阳则强,或失之过。偏乎阴则弱,或失之不及。无过不及,是谓冲气。冲者,中也,是谓大和。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取之,不足者予之,道之用,无适而不得其中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之体,犹如太虚,包裹六极,何盈之有?
渊兮似万物之宗。
《庄子》曰: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虚而静,不与物杂,道之体也。惟虚也,故群实之所归。惟静也,故群动之所属。是万物之所系,一化之所待也。故曰似万物之宗。然道本无系,物自宗道,故似之而已。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锐则伤,纷则杂,挫其锐则不争,解其纷则不乱。和其光,庄子所谓光矣而不耀也。同其尘,庄子所谓与物委蛇而同其波也。内诚不解,形谍成光,而舍者与之避席,岂和其光之谓欤?饰智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岂同其尘之谓欤?圣人挫其锐,则处物不伤物,物莫之能伤也。解其纷,则不谋乌用智?不斵乌用胶?万物无足以铙其心者,若是则无泰色,无骄气,和而不流,大同於物,以通天下之志,无入而不自得也。
湛兮似或存。
心若死灰,而身若槁木之枝,泰定之中,天光自照,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此其道欤?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象者,物之始见。帝者,神之应物。物生而后有象,帝出而后妙物。象帝者,群物之始,而道实先之。《庄子》所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有乎出而莫见其门,孰知之者?故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以仁为恩,害则随至,天地之於万物,圣人之於百姓,辅其自然,无爱利之心焉,仁无得而名之。束刍为狗,祭祀所用,适则用之,过则弃之。彼万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曾何容心焉?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龠虚而能受,受而能应,故应而不穷。有实其中,则触处皆碍,在道为一偏,在物为一曲。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虚己以游世,则泛应而曲当,故曰虚而不屈。迫而后动,则运量而不匮,故曰动而愈出。圣人出,应帝王,而无言为之累者此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龠虚以待气,气至则鸣,不至则止。圣人之言似之。辩者之囿,言多而未免夫累,不如守中之愈也。慎汝内,闭汝外,收视反听,复以见天地之心焉,此之谓守中。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有神则有盛衰,有数则有成坏,形数具而生死分,物之理也。谷应群动而常虚,神妙万物而常寂,真常之中,与道为一,不丽於形,不堕於数,生生而不穷,如日月焉,终古不息,如维斗焉,终古不忒,故云不死。
是谓玄牝。
万物受命於无,而成形於有,谷之用无相,神之体无方,万物所受命也。玄者天之色,牝者地之类,万物所成形也。谷神以况至道之常,玄牝以明造物之妙。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庄子》曰: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而见之者,必圣人已。故於此明言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物与天地,本无先后,明大道之序,则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天地之所从出者,玄牝是已。彼先天地生者,孰得而见之?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不知其尽也。夫是之谓绵绵若存。茫然天造,任一气之自运,倏尔地化,委众形之自殖,乾以易知,坤以简能,非力致也,何勤之有?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穹窿而位乎上,经为日月,纬为星辰,而万物覆焉。地磅礴而位於下,结为山岳,融为川泽,而万物载焉。万物覆载於天地,天地无心於万物,故天确然而常运,地聩然而常处,所以能长且久也。天地有心於生物,则天俄而可度,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其载物也薄矣。若是则有待也,而生乌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运乎上,地处乎下,圣人者位乎天地之中。达而为三才者,有相通之用。辩而为三极者,有各立之体。交而为三灵者,有无不妙之神。然则天地之与圣人,咸得乎道,而圣人之所以治其身,亦天地已。故此章先言天地之不自生,而继之以圣人不自有其身也。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是谓后其身。后其身,则不与物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故曰后其身而身先。在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外死生,遗祸福,而神未尝有所困也,是谓外其身而身存。夫圣人之所以治其身者如此,况身外之事物乎?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形将自正,物我为一,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此其效欤!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道者为之公,天地体道故无私,无私故长久。圣人体道故无私,无私故常存。自营为私,未有能成其私者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庄子曰:离道以善,善名既立,则道之体亏。然天一生水,离道未远,渊而虚,静而明,是谓天下之至精,故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融为雨露,万汇以滋。凝为霜雪,万宝以成。疏为江河,聚为沼□,泉深海大,以汲以藏以裕。生殖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以利万物,孰善於此?善利万物,万物蒙其泽,受其施,而常处於柔弱不争之地,纳污受垢,不以自好,累乎其心,故於道为近。几,近也。
居善地。
行於地中,流而不盈。
心善渊。
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
与善仁。
兼爱无私,施而无择。
言善信。
避碍而通诸海,行险而不失其信。
政善治。
污者洁之,险者夷之,顺物之理,无容心焉,故无不治。
事善能。
因地而为曲直,因器而为方圆,趣变无常而常,可以为平,无能者若是乎?
动善时。
阳释之而泮,阴凝之而冰,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动而不括,宜其随时而已。
夫惟不争,故无尤。
圣人体道则治身,惟长久之存。兼善则利,处物不争之地。庄子曰:有而为其易耶?易之者皥天不宜。夫无为而寡过者,易;有为而无患者,难。既利物而有为,则其於无尤也难矣。上善利物,若水之性,虽利物而不择所利,不与物争,而物莫能与之争,故无尤矣。故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盈则溢矣,锐则挫矣,万物之理,盈必有亏,不知持后以处先,执虚以驭满,而湛溺满盈之欲,是增倾覆之祸,故不如其已。物之变无穷,吾之智有尽,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也。揣物之情,而锐於进取,则智有时而困,可长保乎?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金玉富贵,非性命之理也,外物之不可恃而有者也。宝金玉者,累於物。累於物者,能勿失乎?故莫之能守。富贵而骄,则害於德。害於德者,能免於患乎?故自遗其咎。圣人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以为己处显,夫岂金玉以为宝,富贵之足累乎?故至富国财并焉,至贵国爵并焉,其贵无敌,其富无伦,而道不渝。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者隳,名成者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物之理也。圣人睹成坏之相,因识盈虚之有数,超然自得,不累於物,无复骄盈之患,非知天者,孰能与此?故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四时之运,功成者去,是天之道。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能勿悔乎?伊尹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
载营魄立第十
载营魄。
魄,阴也,丽於体而有所止,故老氏於魄言营。魂,阳也,托於气而无不之,故《易》於魂言游。圣人以神御形,以魂制魄,故神常载魄而不载於魂,如车之运百物载焉,如时之行寒暑往焉。心有天游,六彻相因,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因也,岂复滞於魄哉?
抱一,能无离乎?
天一生水,於物为精。地二生火,於物为神。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则精与神合而不离。以精集神,以神使形,以形存神,精全而不亏,神用而不竭,形生而不弊,如日月之丽乎天,如草木之丽乎土,未尝离也。窃尝申之,人之生也,因精集神,体象斯具,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而世之愚者,役己於物,失性於俗,无一息之顷,内存乎神,驰无穷之欲,外丧其精,魂反从魄,形反累神,而下与万物俱化,岂不惑焉?圣人则不然,载魄以通,抱一以守,体神以静,形将自正,其神经乎泰山而不变,处乎渊泉而不濡,孰知其所始,孰知其所终,故曰圣人贵精。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易》曰:乾,其静也专,扬雄曰:和柔足以安物。静而不杂之谓专,和而不暴之谓柔,婴儿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不藏是非美恶,故气专而致柔。孟子曰:蹶者趋者,是气也fandong其心,心不足以专气,则气有蹶趋之不正,而心至於偾骄而不可系。圣人虚己以游世,心无使气之强,则其静而不杂,和而不暴,与婴儿也奚择?故曰能如婴儿乎?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老氏之专气,则曰致柔何也?至刚以行义,致柔以复性,古之道术,无乎不在。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圣人以此洗心,则涤除万行而不有。以此退藏於密,则玄览妙理而默识。若是者体纯素而不累,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何疵之有?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以仁爱民,以智治国,施教化,修法则,以善一世,其於无为也难矣。圣人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功盖天下似不自己,故无为也,用天下而有余。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经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圣人体天道之变化,卷舒启闭,不违乎时,柔刚微彰,惟其所用。然未尝先人而常随人,未尝胜物而常下物,故天下乐推而不厌,能为雌,於是乎在。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聪明圣智,守之以愚,与此同义。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圣人存神知化,与道同体,则配神明,育万物,无不可者。生之以遂其性,畜之以极其养。无爱利之心焉,故生而不有。无矜伐之行焉,故为而不恃。无刻制之巧焉,故长而不宰。若是者其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故曰是谓玄德。天道升乎北,则与物辩。而玄者天之色也,圣人之於天道,降而为德,非玄不足以名之。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有无一致,利用出入,是谓至神。有无异相,在有为体,在无为用,阴阳之运万物之理也。车之用在运,器之用在盛,室之用在虚,妙用出於至无,变化藏於不累,如鉴无象,因物显照,至人用心,每解乎此。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则实,无则虚,实故具貌象声色而有质,虚故能运量酬酢而不穷。天地之间,道以器显,故无不废有,器以道妙,故有必归於无。木挠而水润,火熯而金坚,土均而布,稼穑出焉,此有也,而人赖以为利。天之所以运,地之所以处,四时之所以行,百物之所以昌,孰尸之者?此无也。而世莫睹其迹,故其用不匮。有无之相生,老氏於此三者,推而明之。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目圆二焉,其见者性也,彻而为明则作哲,足以断天下之疑。耳藏一焉,其闻者性也,彻而为聪则作谋,足以通天下之志。睹道之人,无形之上,独以神视,无声之表,独以气听,而视听有不待耳目之用者,曾何声色之足蔽哉?世之人役耳目於外物之累,故目淫於五色,耳淫於五音,而聪明为之衰,其於盲聋也何辩?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五味,人之所同嗜也,而厚味实腊毒,故令人口爽。人之生也,形不盈仞,而心侔造化。圣人之心,动而纬万方,静而鉴天地。世之人从事於田猎,而因以丧其良心,不足以自胜,可不谓大衰也耶?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利以养人,而货以化之,故交利而俱瞻。圣人不贵难得之货,不贵异物,贱用物,欲人之安其分而无所夺也。贵难得之货,则至於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何行之能守?故令人行妨。仲虺之称汤曰:不殖货利,孔子之谓子贡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货之妨行如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八卦坤为腹,以厚载而容也。离为目,以外视而明也。厚载而容,则无所不受。外视而明,则有所不及。圣人以天下为度,故取此能容之腹,非事事而治之,物物而察之也。故去彼外视之目。《庄子》曰:贼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故圣人去之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者在下,贵者在上,居宠以为荣,则辱矣。处贵而以为累,则患莫大焉。以富为是者,不能辞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辞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兹宠辱所以若惊欤?惨怛之疾,恬愉之安,时集於体,怵迫之恐,欣欢之喜,交溺於心,兹大患所以若身欤?
何谓宠辱?宠为下。
龙之为物,变化自如,不可制畜,可以覆焉,则志於豢养,有辱之道。古之善为士者,三旌之位,不足易其介,万钟之禄,不足迁其守。居宠而思危,在福而若冲,则何辱之有?贪夫位也,慕夫禄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则人贱之矣。故受宠於人,则为下之道。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轩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来不可拒,故至人不以得为悦。其去不可圉,故至人不以失为忧。今寄去则不乐,受而喜之,是以得失累乎其心,能勿惊乎?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而不去,正考父三命,循墙而走,则异於此。
何谓贵大患若身?
据利势,擅赏罚,作福威,天下畏之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可谓贵矣。圣人则不以贵自累,故能长守贵而无患。譬如人身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通於大同,则无入而不自得也。世之人以物易性,故累物而不能忘势,以形累心,故丧心而不能忘形,其患大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之生也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吾谁能为亲,认而有之,皆惑也。体道者解乎此,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曰:夭寿不贰,颜子曰:回坐忘矣。夫死生亦大矣,而无变於己,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此古之至人所以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视万物与我将择焉而不可得,则吾身非吾有也。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齐终始者为友,吾有何患?且宠者世所荣也,而以为辱,贵者人所乐也,而以为患,盖外物之不可恃也,理固然矣。诚能有之以无有,则虽宠而不辱,虽贵而无患。伊尹之不以宠利居成功,尧之不以位为乐,几是已。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下,大器也,非道莫运;天下神器也,非道莫守。圣人体道,故在宥天下,天下乐推而不厌。其次则知贵其身而不自贱以役於物者,若可寄而已;知爱其身而不自贱以困於物者,若可托而已。故曰道之真以治身,绪余以为土苴以治天下,世俗之君子,乃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夫?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目主视,视以辨物,夷则平而无辨,非视所及,故名曰夷。太易未见,气是已。
听之不闻名曰希。
耳主听,听以察物,希则概而有间,非听所闻,故名曰希,大音希声是已。抟之不得名曰微。
微乎其微,至於无形,孰得而抟之?大象无形是已。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太易未判,孰分高下?大音希声,孰辨清浊?大象无形,孰为巨细?目无所用其明,耳无所施其聪,形无所竭其力,道之全体於是乎在。穷之不可究,探之不可得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混而为一。虽然,既已为一矣,且得无言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形而上者,阴阳不测,幽而难知,兹谓至神,故不皦。皦言明也。形而下者,一阴一阳,辨而有数,兹谓至道,故不昧。昧,言幽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之体,若昼夜之有经,而莫测其幽明之故,岂貌象声色,可得而形容乎?故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犹如太虚含蓄万象,而不睹其端倪。犹如一性灵智自若,而莫究其运用,谓之有而非有,谓之无而非无。若日月之去人远矣,以鉴燧求焉,而水火自至。水火果何在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亦犹是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其始无首,其卒无尾,故迎之随之,有不得而见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一阴一阳之谓道,师天而无地者,或蔽於道之动而凭其强阳。师阴而无阳者,或溺於道之静而止於枯槁。为我者废仁,为人者废义,岂古之道哉?古之道不可致诘而非有,是谓恍惚而非无。执之以御世,则变通以尽利,鼓舞以尽神,而无不可者,道之大常,无易於此,所谓自古以固存者欤?故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士则与今之士异矣,善为士则与不善为士者异矣。故微则与道为一,妙则与神同体,玄有以配天,通有以兆圣,而藏用之深,至於不可测。《书》曰:道心惟微,则微者道也。《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则妙者神也。《易》曰:天玄而地黄,则玄者天之色也。《传》曰:事无不通之谓圣,则通者圣之事。水之深者,可测也。穴之深也,可究也。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名实不入而机发於踵,其藏深矣,不可测究。列御寇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老子谓孔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谓是欤?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天之高,不可俄而度也,地之厚,不可俄而测也。曰圆以覆,曰方以载者,拟诸其容而已。强为之容,岂能真索其至?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豫者,图患於未然。犹者,致疑於已事。古之体道者,以内游为务,不以通物为乐,恐惧修省,不得已而后应,若冬涉川,守而不失已。若畏四邻,《易》所谓以此斋戒者是也。
俨若容。
《语》曰:望之俨然,《记》曰:俨若思,《庄子》曰: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全德之人,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故其状义而不朋。
涣若冰将释。
水凝而为冰,冰释而为水,其实一体。蔽於执一者,如水之凝,通於大同者,如冰之释。《易》曰:涣,离也。遗物离人而无所系輆,所以为涣。
敦兮其若朴。
敦者,厚之至。性本至厚,如木之朴,未散为器。 旷兮其若谷。
旷者,广之极,心原无际,如谷之虚,受而能应。
浑兮其若浊。
不刿雕以为兼,不矫激以为异,浑然而已,故若浊。与修身以明污者异矣。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有道之士,即动而静,时骋而要其宿;定而能应,至无而供其求。故静之徐清,而物莫能浊;动之徐生,而物莫能安。《易》曰:来徐徐,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至人之用心,非以静止为善,而有意於静。非以生出为功,而有为於生也。因其固然,付之自尔,无怵迫之情,遑遽之劳焉,故曰徐。静之徐清万物无足以铙其心,故孰能浊?动之徐生,万物无足以系其虑,故孰能安。安有止之意,为物所系,则止矣,岂能应物而不伤?
保此道者,不欲盈。
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至人无积,亦虚而已。保此道而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者,亦已小矣,故不欲盈。经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有敝故有新,有成故有坏。新故相代,如彼四时,成坏相因,如彼万物。自道而降丽於形数者,盖莫不然。惟道无体,虚而不盈,故能敝能新,能成能坏超然出乎形数之外,而未常敝,未常坏也。故曰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木始荣而终悴,火初明而末熄,以有新也,故敝随之。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以有成也,故坏继之。有道者异乎此。
致虚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莫贵乎虚,莫善乎静,虚静者,万物之本也。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群动。极者,众会而有所至。笃者,力行而有所至。致虚而要其极,守静而至於笃,则万态虽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寂。此之谓天乐,非体道者,不足以与此。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万物之变,在道之末,体道者,寓乎万物之上焉。物之生,有所乎萌也,终有所归。方其并作而趋於动出之涂,吾观其动者之必静,及出者之必复,而因以见天地之心,则交物而不与物俱化此之谓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者,动出之象。万物出乎震,相见乎离,则芸芸并作,精华发外。说乎兑,劳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精全则神王,尽性则至於命。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留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命亘古今而常存,性更万形而不易,全其形生之人去智与?故归於寂定,则知命之在我,如彼春夏复为秋冬。体性抱神,中以自考,此之谓复命。
复命曰常。
常者,对变之词,复命则万变不能迁,无间无歇,与道为一,以挈天地,以袭气母。 知常曰明。
知道之常,不为物迁,故六彻相因,足以鉴天地,足以照万物
不知常,妄作凶。
圣人知道之常,故作则契理,每与吉会。不知常者,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故妄见美恶,以与道违,妄生是非,以与道异,且不足以固其命,故凶。《易》曰:复则不妄,迷而不知复,此妄也已。
知常容。
知常,则不藏是非美恶,故无所不容。
容乃公。
无容心焉,则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何私之有?
公乃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王乃天。天乃道。
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王也。一而大在上而无不覆者,天也。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尽人则同乎天,体天则同乎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者万世无弊,庶物得之者昌,关百圣而不穷,蔽天地而不息故没身不殆。殆近凶,几近吉,不殆则无妄作之凶,非知常者无与。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在宥天下,与一世而得淡泊焉。无欣欣之乐,而亲誉不及。无悴悴之苦,而畏侮不至。莫之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泽加於民,法传於世,天下爱之若父母,故亲之。贵名起之如日月,故誉之。此帝王之治,亲誉之迹彰,而大同之道亏矣。庄子曰:舜有羶行,百姓悦之,诗於灵台,所以言文王之民始附也
其次,畏之侮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故畏之。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劝,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沮。诸侯有问鼎大小轻重如楚子者,陪臣有窃宝玉大弓如阳虎者,此衰世之俗,故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缠索,此至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太上下知有之,则当而不知以为信,其畏之侮之,则知诈颉滑机变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犹兮其贵言。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则言岂可易哉?戒惧而弗敢轻也。故言而世为天下道行,言自为而天下化。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而余事足以成帝王之功。然谓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之谓太上之治。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仁以立人,义以立我而去道也远矣。韩愈不原圣人道德之意,乃以谓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老子之小仁义,其所见者小也,庄子所谓蔽蒙之民。
智慧出,有大伪。
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
六亲不和,有孝慈。昏乱,有忠臣。 名生於不足故也。庄子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道与之性,一而不杂,离道为德是名圣智。圣智立,而天下始有乔诘卓挚之行,惊愚而明污,誉尧而非桀,则圣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绝而弃之,与道同体,则各安其性命之情,其利博矣。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孝慈,天性也。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以仁义易其性矣。绝仁弃义,则民将反其性而复其初,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於孝慈也何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有欲利之心者,不顾其义,是皆穿窬之类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弥文,及其弊也,以文灭质,文有余而质不足,天下举失其素朴之真,而日沦於私欲之习。老氏当周之末世,方将去其弊而使之反本,故攘弃仁义,绝灭礼学,虽圣智亦在所摈。彼其心岂真以仁义圣智为不足以治天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环,救文者莫如质,故令有所属,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
见素。
《语》曰:绘事後素,素未受色,见素则纯粹而不杂。
抱朴。
经曰:朴散则为器,朴未尝斵,抱朴则静一而不变。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少私寡欲。
自营为私,而养心莫善於寡欲。少私寡欲,则定乎内外之分,辨乎真伪之归,德全而性复,圣智之名泯矣。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学以穷理,方其务学以穷理,思虑善否,参稽治乱,能勿忧乎?学以致道,见道而绝学,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则任其性命之情,无适而不乐,故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阿同声,善恶一性,小智自私,离而为二,达人大观,本实非异,圣人之经世,在宗庙朝廷,与大夫言,不齐如此,遏恶扬善,惟恐不至,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故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道也。吉凶与民同患者,事也。体道者无忧,涉事者有畏。人之所畏,而不知为之戒,能无患者鲜矣。故君子以恐惧修省。《诗》曰:畏天之威。
荒兮其未央哉。
世故之万变纷纠而不可治,难终难穷,未始有极,所谓善恶特未定也,惟达者知通为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凡物以阳熙,以阴凝,熙熙者,敷荣外见之象。众人失性之静外游是务,如悦厚味以养口体,如睹高华以娱心志,耽乐之徒,去道弥远。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经曰:复归於婴儿,庄子曰:不至乎孩而始谁?婴儿欲虚未萌疏戚一视,泊兮静止,和顺积中,而英华不兆於外,故若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
《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乘乘者,因时任理而不倚乎一偏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或问众人?曰:富贵贪生而慕利者,奢泰之心胜,而损约之志微,故皆有余。其在道曰余食赘行。
我独若遗。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纯纯兮,天机不张而默与道契,兹谓大智。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同乎流俗,则昭昭以为明,而其明也小。察察以为智,而其智也凿。遗物离人而傲倪於一世之习,则昏然若亡而存,闷然若钝而利,世俗岂得而窥之?
澹兮其若海。
渊静而性定,道之全体。
飂兮似无所止。
变动而不居,道之利用。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众人皆有以,是谓有用之用。我独顽且鄙,是谓无用之用。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古者谓都为美,谓野为鄙。顽则不饰智,鄙则不见美,神人以此不材。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于母。
婴儿慕驹犊从,惟道之求而已。夫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万物资焉,有母之意。惟道之求此,所以异於人之失性於俗。
[转载]道德经(宋徽宗御解本)(2)LaoTze <wbr><wbr>Tao <wbr><wbr>Te <wbr><wbr>King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经下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一阴一阳之谓道,物得以生谓之德。道常无名,岂可形容?所以神其德。德有方体,同焉皆得,所以显道,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体至无而用乃妙,有所以为物,然物无非道。恍者,有象之可况。惚者,有数之可推。而所谓有者,疑於无也。故曰道之为物。
惚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兮。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物,惚恍之中,象物斯具,犹如大空变为雷风,犹如大块化为水火,以成变化,以行鬼神,是谓道妙。
窈兮冥兮,中有精兮。
窈者,幽之极。冥者,明之藏。窈冥之中,至阴之原,而天一所兆,精实生焉。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精者,天德之至,正而不妄,故曰甚真。一而不变,故云有信且然无间,故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众甫之变,日逝而不停。甚精之真,常存而不去。圣人贵精,故能阅众甫之变,而知其所以然。无思也而寂然,无为也而不动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思为之端起,而功业之迹著,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故全其形生而不亏。《庄子》曰:外曲者与人为徒。
枉则直。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内直而不失其正。《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窪则盈。
无藏也,故有余。
弊则新。
冬闭之不固,则春生之不茂。
少则得,多则惑。
道要不烦,闻见之多,不如其约也。以支为旨,则终身不解,兹谓大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惟天下之至精,能为天下之至神圣人抱一以守,不摇其精,故言而为天下道,动而为天下则。
不自见故明。
不蔽于一己之见,则无所不烛,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私于一己之是,而惟是之从,则功大名显,而天下服,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不自矜故长。
《书》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皆取先己独处,复曰受天下之垢,若是者常处於不争之地,孰能与之争乎?
古之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
圣人其动若水以交物,而不亏其全,其应若绳以顺理,而不失其直,知窪之为盈,无亢满之累,知弊之为新,无夸耀之迹,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致曲而已,故全而归之,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不知其尽也。是谓全德之人,岂虚言哉?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者,独立於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列子所谓疑独者是也。去智与故,循天之理,而不从事於外,故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天地之造万物,风以散之,委众形之自化,而雨以润之,任万物之自滋,故不益生,不劝成,而万物自遂於天地之间,所以长且久也。飘骤则阴阳有缪戾之患,必或使之,而物被其害,故不能久。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希则无所从事,无声之表,独以性觉,与道为一而不与物共,岂德之可名,失之可累哉?惟不知独化之自然,而以道为难知,为难行,疑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乃始苦心劳形而从事於道,或倚於一偏,或蔽於一曲,道术为天下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而不自得其得,则其得之也,适所以为失欤?
信不足,有不信。
信则不妄,妄见真伪,以道为真,以物为伪,则於信为不足,故有不信。惠施、韩非之徒,皆原於道而失之也远,信不足故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而欲立,跨而欲行,违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难矣。以德为循,则有足者皆至。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自见则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则仁不足以同众,故不彰有其善,丧厥善,故无功。矜其能,丧厥功,故不长。道之所在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泰色淫志,岂道也哉?故於食为余,於行为赘。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侈於性则盈,天之所亏,地之所变,人之所恶也,故有道者不处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浑沦,合於浑沦则其成不亏,《易》所谓太极者是也。天地亦待是而後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谓之物。
寂兮寥兮。
寂兮寥兮,则不涉於动,不交於物,湛然而已。 独立而不改。
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
周行而不殆。
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
可以为天下母。
万物恃之以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数。名生於实,实有数焉,字者滋而已。道常无名,故字之大者对小之称,故可名焉。道之妙,则小而幽,道之中,则大而显。
大曰逝。
运而不留故曰逝。
逝曰远。
应而不穷故曰远。
远曰反。
归根曰静,静而复命,故曰反。道之中体,方名其大,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御也。动者静,作者息,则反复其道,不离於性,《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覆载天地者也,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故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自道而降,则有方体,故云域中。静而圣,动而王,能贯三才而通之人道,於是为王。故与道同体,与天地同功,而同谓之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其所法者,道之自然而已。道法自然,应物故也。自然非道之全,出而应物,故降而下法。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则不摇夺而有所守,故为轻根,静则不妄动而有所制,故为躁君。静重以自持,则失之者鲜,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是以履畏途而无患。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在物,燕处在身,身安然後物可乐。
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故不可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不重则不威,故失臣。不倡而和,则犯分,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故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故无瑕谪。言行之大,始於拟议,而终於成变化。惟圣人为能善其言行,而成变化之妙。故行无辙迹之可寻,言无瑕谪之足累。
善计不用筹算。
通於一,万事毕,况非数者乎?故不用筹算,而万殊之变,若数一二。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涂隙守神,退藏於密。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待绳约而固者,是削其性也。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则不约而固,孰能解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者道之继,冥於道则无善可名。善名立则道出而善世。圣人体道,以济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於人物无弃。然圣人所以爱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乐其性者,非意之也。反一无迹,因其常然而已。世丧道矣,天下举失其恬淡寂常之性,而日沦於忧患之域,非圣人其孰救之?
是谓袭明。
袭者不表而出之,袭明则光矣而不耀。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後知善之为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与不善,彼是两忘,无容心焉,则何贵爱之有?此圣人所以大同於物。
虽知大迷,是为要妙。
道之要妙,不睹众善,无所用智,七圣皆迷,无所问涂,义协于此。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雄以刚胜物,雌柔静而已。圣人之智,知所以胜物矣,而自处於柔静,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故为天下溪。溪下而流水所赴焉,盖不用壮而持之以谦,则德与性常合而不离,是谓全德,故曰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气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婴儿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白以况德之著,黑之况道之复。圣人自昭明德,而默与道会,无有一疵,天下是则。是效乐推而不厌,故为天下式。正而不妄信如四时,无或差忒,若是者难终难穷,未始有极也。故曰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书》於《洪范》言王道,曰归其有极,老氏言为天下式,曰复归於无极。极,中也。有极者,德之见於事以中为至。无极者,德之复於道,不可致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性命之外,无非物也。世之人以得为荣,以失为辱,以泰为荣以约为辱。惟圣人为能荣辱一视,而无取舍之心。然不志於期费而以约为纪,亦虚而已,故为天下谷。谷,虚而能受,应而不藏德至於此,则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朴者道之全体,复归於朴,乃能备道。夫孤寡不穀,而王公自以为称,故抱朴而天下宾。
朴散则为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则全,天与人合而为一,器则散,天与人离而为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道之全,圣人以治身。道之散,圣人以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职率属,而天下理。此之谓官长。《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此同义。
故大制不割。
化而裁之,存乎变,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而无以天下为者,若可以寄托天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则用智而恃力,失之远矣。是以圣人任道化而不尚智力,秦失之强,殆谓是欤!
天下神器。
制於形数,囿於方体,而域於覆载之两间,器也。立乎不测,行乎无方,为之者败,执之者失,故谓之神器。
不可为也。
宰制万物,役使群动,必有不器者焉,然後天下治。故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
为者败之。
能为而不能无为,则智有所困。庄子曰:多知为败。
执者失之。
道之贵者时,执而不化,则失时之行,是谓违道。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万物之理,或行或随,若日月之往来。或嘘或吹,若四时之相代。或强或羸,若五行之王废。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役於时则制於数,固未免乎累,惟圣人为能不累於物,而独立於万物之上。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故运神器而有余裕,物态不齐,而吾心常一。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睹万物之变迁,知满假之多累,故无益生,无侈性,无泰至,游乎券内而已。若是则岂有为者之败,执者之失乎?故曰繁文饰貌无益於治。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末者,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以道佐人主者,务本而已,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孟子所谓反乎尔者。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下夺民力,故荆棘生焉。上违天时,故有凶年。《诗》曰:绥万邦,屡丰年。绥万邦,则人和矣,人和则天地之和应。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
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以强胜人,是谓凶德,故师克在和不在众。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缘於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故师以中而吉,以正而无咎,不得已而後应,功求成而已。自矜则不长,自伐则无功,自骄则不足观也已。体此四者,所以成而勿强。
物壮则老。
夏长秋杀之化可见已。
是谓非道。
道无终始,不与物化。
非道早已。
外乎道,则有壮老之异。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吉事有祥,兵,凶器也,故曰不祥。兵戢而时动,有道者耀德不观兵,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左为阳而主生,右为阴而司杀,阳为德,阴为刑,君子贵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sharen也。
禁暴救乱,逼而後动,故不得已。无心於胜物,故曰恬淡为上无心於胜物,则兵非所乐也,故不美。
乐sharen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怨之所归,祸之所集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sharen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易》以师为毒天下,虽战而胜,必有被其毒者,故居上势与战胜者,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
道者,天地之始,岂得而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朴以喻道之全体,形名而降,大则制小,道之全体,不离於性小而辨物,庄周所谓其有真君存焉。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道足以为物之主,则物将自宾。庄子曰:素朴而民性得矣,服万物而不以威刑,几是已。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纯素之道,守而勿失,匪特物将自宾,上际於天,下蟠於地,上下与天地同流,则交通成和,而万物咸被其泽。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传》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大宁,中及万灵则甘露降。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大道之序,五变而形名可举,有形之可名,则道降德衰,枭淳散朴,而莫之止。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圣人不然,始制有名,则不随物迁,淡然自足,孰能危之?故云知止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同川谷之与江海也。
天下,一性也。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由川谷之与江海,以水之聚,同焉者得,类焉者应,圣人之临莅,何为哉?因性而已矣。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传》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是智之事知人而已。
自知者明。
《易》曰:复以自知,《传》曰:内视之谓明,智以知人,则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复以自知者,静而反本,自见而已,天地之鉴也,万物之照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至人尚德而不尚力,务自胜而不务胜人。智者诈愚,勇者若怯此胜人也。而所恃者力。胜己之私,以直养而无害者,自胜也。出则独立不惧,处则遁世无闷,无往而不胜,所以为强。
知足者富。
有万不同之谓富,知足者务内游而取足於身,万物皆备,国财并焉。
强行者有志。
自强不息,斯志於道。
不失其所者久。
立不易方,故能久於其道。与时推移,与物转徙者,可暂而已
死而不亡者寿。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圣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死之未始异於生,故其形化,其神不亡,与天地并,而莫知其极,非寿而何?此篇之义,始於知人,所以穷理中於知足,所以尽性,终於不亡,所以至於命,则造化在我。非夫无古无今,而入於不死不生,孰能与此?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然无所系輆,故动静不失,往来不穷,左之右之,而无不可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
往者资之,求者与之,万物自形自化,自智自力,而不尸其功譬彼四时,功成者去。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道复於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显於至变则大,而与物交。与物辨,故常无欲,与物交,故万物归焉。覆露於万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不为主。鼓舞乎群众,而莫能窥其归往之迹,故不知主夫道非小大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及乎物尔。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故业大而富有,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夫大而能化,则岂有为大之累,所以能成其大。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象如天之垂象,无为也,运之以健,无言也,示之以文。圣人之御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民归之如父母,故曰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
阴阳和静,鬼神不扰,群生不伤,万物不夭,民虽有知,无所用之,何害之有?
安平泰。
安则无危亡之忧,平则无险陂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乐与饵,过客止。
悦声与味者,世之人累乎物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故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故淡乎其无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故视之不足见。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故听之不足闻。若是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黄,能宫能商,无知也而无不知也,无能也而无不能也,故用之不可既。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为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万物之理,人伦之传,其敛散也,其盛衰也,其偾起也,其亏盈也,几常发於至微而莫睹其兆,惟研几之圣人得先见之吉,贤者殆庶几而已。阳盛於夏,而阴生於午,阴凝於冬,而阳生於子。句践欲弊吴,而劝之伐齐,智伯欲袭仇由,而遗之广车。此圣人所以履霜而知坚冰之至,消息满虚,不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夺。
是谓微明。
其未兆为微,而其理为甚者,杨雄曰:水息渊,木消枝,贤人睹而众莫知。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经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庄子》外篇论夔蛇风之相怜曰:指我则胜我,酋(加足旁)我则胜我,而折大木,蜚大屋者,惟我能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渊者,鱼之所以藏其身,利器者,国之所以制人。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不可脱於渊。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君见罚则人臣乘其威,赏罚者,治之具,且不可示,况治之道乎?圣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强也,盖有妙道焉。能穷海内而无智名,威服万物而无勇功,不蕲於胜物,而得常胜之道。阳开阴闭,变化无穷,驭群臣,运天下,而莫之测,故制人而不制於人。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鑑,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物之方圆曲直不能逃也。侯王守道御世,出为无为之境,而为出於无为,化贷万物,而万物化之,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故曰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兴者,凡民也。民惟上之从化,而欲作则离道以善,险德以行,将去性而从心,不足以定天下,惟道无名,朴而未散,故作者镇焉。救僿者莫若忠,为是故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季真之莫为,在物一曲,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虽然,寡能备天地之体,故亦将不欲,此老氏所以祛其惑,解其蔽。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水静则平中准,大匠取法焉。不欲以静,则不失其正,先自正矣,故天下将自正。《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变化则无为也,各正性命,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也。以道治天下至於各正性命,此之谓治之至。
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物得以生谓之德,同焉皆得,默与道会,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是谓不德。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不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欤?离形去智,通於大同,仁义礼智,盖将简之而弗得,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事,能无为乎?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义,其用多矣。莫先施报而已,施之尽而莫或报之,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起。春秋之时,一言之不雠,一拜之不中,两国为之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圣人厚於仁而薄於义,礼以履之,非所处也。故上仁则同於德,上义则有以为,上礼则有莫之应者。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後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後仁。仁可为也,为则近乎义,故失仁而後义。义可亏也,亏则饰以礼,故失义而後礼。至於礼则离道滋远,而所失滋众矣。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揣而锐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谓前识。前识则徇末而忘本,故为道之华。心劳而智益困,故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子所以恶子贡。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则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习,其孰能之?《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全德。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庄子》曰,通於一,万事毕。致一则不二,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之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耦之者,故确然乎上者,纯粹而不杂。聩然乎下者,静止而不变。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得一则不昧,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穷,万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制众,故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於侯王,虽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他求而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
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覆,发则无以载。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无以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则精气成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变,失一以灭故也。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立於万物之上,无以为正而贵高,将不足以自保,能无蹶乎?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孤寡不穀,名之贱者也,而侯王以为称,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蹶,其以此乎?
故致数誉无誉。
自高以胜物,自贵以贱物,强而不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於世,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至,所以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人乘时任物,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常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子曰:所恶乎执一者,谓其执一而废百也。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非知化之圣不能及此,是谓上德。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下之理,动静相因,强弱相济,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则已往则返复乎至静,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无非我,故曰反者道之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之妙用,实在於此。《庄子》曰: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时之行,敛藏於冬,而蕃鲜於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谓欤?然则有无之相生,若循环然,故无动而生有,有极而归无,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彼蔽於莫为,溺於或使,岂道也哉?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士志於道者也,上士闻道,真积力久,至诚不息。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则有疑心焉。疑心生则用志分,其於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则信不足,以守智不足与明也,故笑。夫道无形色声味之可得,则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远矣。庄子曰大声不入於俚耳,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若日月之光,照临下土者,明也。丰智原而不示,袭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夷道若颣。
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进道若退。
颜渊以退为进,庄子以谓坐忘。
上德若谷。
虚而能应,应而不竭,虚而能受,受而不藏,经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大白若辱。
涤除玄览,不睹一疵,大白也。处众人之所恶,故若辱。
广德若不足。
德无不容,而不自以为有余,故若不足。秋水时至,河伯自喜,所以见笑於大方之家。
建德若偷。
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质真若渝。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大方无隅。
大方者,无方之方也。方而不割,故无隅。
大器晚成。
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助长,故晚成。
大音希声。
动於无方,而感之斯应,故希声。
大象无形。
托於窈冥,而视之不得见,故无形。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自明道至於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欲明之而不可得也,圣人得也道,故予而不费,应而不匮,曲成万物,未尝擅而有之,亦且而已。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成,故勤而行之,则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其余事犹足为帝王之功,传曰: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一生二。
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从之。
二生三。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三生万物。
天肇一於北,地耦一於南,人成位为三,三才具而万象分矣。号物之数,谓之万,自此以往,巧历不能计。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止而静,万物负焉。君子所以日入而息。阳融而亨,万物抱焉,圣人所以向明而治。必有阴阳之中,冲气是已。庄子曰:至阳赫赫,至阴肃肃,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物罔隆而不杀,事靡盛而不衰,阴阳之运,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与之偕行,而不失其和,其惟圣人乎?故孤寡不穀,人之所恶,而王公以为称,已极而反,已满而损,所以居上而不危。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木落则粪本,损之而益故也。月盈则必食,益之而损故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然则王公之所称,乃所以致益而处贵高之道。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以强制弱,以刚胜柔,人之所教也。我之所教,则异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争,有死之道。智者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坚则毁矣,锐则挫矣,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
无有入於无间。
《庄子》外篇论夔蛇风目之相怜,而终之以目怜心,盖足之行,有所不至,目之视,有所不及,而惟神为无方也。内篇论养生之主,而况以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阴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而有余。然则入於无间,非体尽无穷而游无兆者,其孰能之?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柔之胜刚,无之摄有,道之妙用,实寓於此。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兹所以为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不言之教,设之以神,无为之益,不亏其真。圣人以此抱朴而天下宾,无为而万物化,故及之者希。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两臂重於天下,则名与身孰亲?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则身与货孰多?至愿在我,名非所亲也。至富在我,货非所多也。惟不知亲疏多寡之辨,而残生损性,以身为殉,若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下,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上,岂不惑哉?达生之情而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得与亡孰病?
列士徇名,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与货。而其亡也,乃无名之朴,不赀之躯,病孰甚焉?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无慕於外,则啬而不费。无累於物,则守而不失。取予之相权,积散之相代,其至可必。若循环然,岂可长久?
知足不辱。
处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知止不殆。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故无危殆之患。
可以长久。
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尽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体道之全,故可名於大。无成与亏,是谓大成。不有其成,故若缺。知化合变,而不以故自持,故其用不弊。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为圣之时。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充塞无外,赡足万有,大盈也。虚以应物,冲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穷,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
大直若屈。
顺物之变,而委蛇曲折,不求其肆,故若屈。
大巧若拙。
赋物之形,而圆方曲直不睹其妙,故若拙。
大辩若讷。
不言之辩,是谓大辩,惠施多方,其辩小矣。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阳动而躁,故胜寒。阴止而静,故胜热。二者毗乎阴阳而不适乎中,方且为物汨,方且与动争,乌能正天下?惟无胜寒之躁,胜热之静,则不杂而清,抱神而静,天下将自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以道治天下者,民各乐其业,而无所争,粪其田畴而已。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强陵弱,众暴寡,虽疆界不能正也。
罪莫大於可欲。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人之有欲,至於决性命之情以争之,罪之所起也。
祸莫大於不知足。
平为福,有余为祸,知足不辱,何祸之有?
咎莫大於欲得。
欲而得,则人所咎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见可欲,则不知足,不知足则欲得,欲得则争端起而祸乱作。泰至则戎马生於郊,然则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无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饮食而已,何争乱之有?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天下虽大,圣人知之以智,天道虽远,圣人见之以心,智周乎万物,无远之不察,故无待於出户。心潜於神明,无幽之不烛,故无待於窥牖。庄子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兹圣人所以密运而独化。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近取诸身,万理咸备,求之於阴阳,求之於度数,而去道弥远,所知弥少矣。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以吾之智而知天下,是谓不行而知。以吾之心而见天道,是谓不见而名。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夫何为哉?巍巍乎其有成功,是谓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学以致其道,始乎为士,终乎为圣,日加益而道积於厥躬,孔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
为道日损。
致道者,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而万事销忘,故日损。蘧伯玉所以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学以穷理而该有,道以尽性而造无,损之又损,则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无为也。寂然不动,无不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静则圣,以动则王。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体道而以其真治身,帝之所兴,王之所起,偶而应之,天下将自宾,太王亶父,所以去邠而成国於岐山之下。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之心,万物之照也。虚而能受,静而能应,如鉴对形,以彼妍丑,如谷应声,以彼巨细,何常之有?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此之谓以百姓心为心。庄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善否相非,诞信相讥,世俗之情,自为同异,岂德也哉?德善则见百行无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则见万情自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真伪两忘,是非一致,是谓全德之人。此舜之於象,所以诚信而喜之。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心。
方其在天下,则吉凶与民同患难,虽无常心,而不可以不戒也。故所以为己,则揲揲然不自暇逸,所以为天下,则齐善否,同信诞,两忘而闭其所誉,浑然而已。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故圣人以百姓为心,圣人作而万物睹,故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惟圣人之视听,则圣人者民之父母也。矜怜抚奄,若保赤子,而仁覆天下。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万物皆出於机入於机,大机自张,与出俱生,天机自止,与入俱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阴阳之所变。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与生死为徒者,出入乎生死之机,固未免夫累。
民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贪生而背理,忘生而徇利,凡民之生,动之死地,则其生也与死奚择?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悦生而累形,死之徒趣寂而忘身。动之死地,桁杨者相接也,刑戮者相望也,是皆不知身之为大患,生之为有涯,而存之过厚耳。古之得道者,富贵不以养伤身,贫贱不以利累形,不乐寿,不哀夭,朝彻而见独,故能无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善摄生者,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其天守全,其神无却,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故忤物而不慴,物莫之能伤也。《易》曰:通乎昼夜之道,而出入於死生之机者,物莫不然。知死生之说,而超然通乎物之所造,其惟至人乎?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德畜之。
物得以生谓之德。
物形之。
留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
势成之。
形质既具,体势斯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其势然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莫不首之者,道也。成而上者,德也。尊,故能胜物而小之,贵,故物莫能贱之。孟子曰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非德故也。
道之尊,德之贵,莫之爵,而常自然。
物有时而弊,势有时而倾,真君高世,良贵在我,不假势物,而常自若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别而言,则有道德势物之异,合而言,则皆出於道。道者万物之奥也,万物化作而道与之生,万物敛藏,而道与之成。出乎震,成乎艮,养乎坤,覆乎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若有机缄而不能自已,道实冒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则兆於动出,为则效於变化,长则见於统一,道之降,而在德者尔。然生而不有其功,为而不恃其能,长而不睹其刻制之巧,非德之妙而小者,孰能与此?故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与母皆道也。自其气之始则谓之始,自其生生则谓之母,有始则能生生矣。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道能母万物而字之,则物者其子也。通於道者兼物,物故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穷物之理而不累於物,达道之徼而不失其妙,则利用出入,往来不穷,可以全生,可以尽年,而无危殆之患。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以言悦,门以言出,物诱於外,则心悦於内。耳目鼻口,神明出焉。慎汝内,闭汝外,不以通物为乐,物无得而引之,则乐天而自得,孰弊弊然以物为事?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妄见可说,与接为搆,而从事於务,则与物相刃相靡,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见小曰明。
小者,道之妙,见道之妙者,自知而已,故无不明。
守柔曰强。
柔者,道之本。守道之本者,自胜而已,故无不胜。
用其光,复归其明。
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圣人之应世,从体起用,则辉散为光,摄用归体,则智彻为明,显诸仁,藏诸用,如彼日月万物,皆照而明,未尝亏,所以神明其德者是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物之化,无常也。惟复命者遗物离人,复归於明,而不与物俱化,故体常而无患,与形谍成光者异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道去奢去泰,奢则淫於德,泰则侈於性,施之过也。介者,小而辩於物。介然辩物,而内以自知,则深根固蒂,而取足於身,故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道夷而径速,欲速以邀近功,而去道也远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尚贤使能,以致朝廷之治,而不知力穑积用,以成富庶之俗,则徇末而弃本非可久之道。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则惟施是畏,志乎期费,则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财有余以为荣,不足以为辱,怙侈灭义,骄淫矜夸,岂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建中以该上下,故不拔。
善抱者不脱。
抱一以应万变,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离於精,若是者,岂行一国与当年,盖将及天下与来世,其传也远矣。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所谓其绪余以治人也。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谓其土苴以治天下也。其修弥远,其德弥广,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耳。故余而後长,丰而後普,於道为外。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以身观身而身治,推此类也。天下有常然,以之观天下,而天下治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含德之厚,不迁於物,则气专而志一。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含德之厚者,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物莫能伤焉。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德全者形全,故骨弱筋柔而握固。形全者神全,故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者,可以入神,《庄子》曰:圣人贵精。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致一之谓精,精则德全而神不亏,冲气以为和,和则气全而嗌不嗄。人之生也,精受於天一而为智之源,和得於天五而为信之本,及其至也,可以入神,可以复命,而失其赤子之心者,精摇而不守,气暴而不纯,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岂不悲夫?
知和曰常。
纯气之守,制命在内,形化而性不亡。
知常曰明。
明足以见道者,知性之不亡故也。
益生曰祥。
祥者,物之先见,生物之理,增之则赘,祸福特未定也。
心使气曰强。
体合於心,心合於气,则气和而不暴,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心实使之兹强也。以与物敌,而非自胜之道。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道无古今,物有壮老,强有时而弱,盛有时而衰,役於时而制於数,岂道也哉?
不道早已。
道未始有穷,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无问,问无应,知道者默而识之,无所事言。齧缺问於王倪,所以四问而四不知,多言数穷,离道远矣。
塞其兑,闭其门。
涂隙守神,退藏於密,
挫其锐,解其纷。
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和其光,同其尘。
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是谓玄同。
道复乎至幽,合乎至一,至幽之谓玄,至一之谓同。玄同则万物与我,将择焉而不可得,岂窃窃然自投於亲疏利害贵贱之间为哉?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世之人爱恶相攻,而有戚疏之态,情伪相感而有利害之见,用舍相权而有贵贱之分,反复更代,未始有极,奚足为天下贵?知道者忘言,忘言者泯好恶,忘情伪,离用舍而玄同於一性之内,良贵至足,天下兼忘,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者道之常,奇者道之变,无事者道之真。国以正定,兵以奇胜,道之真,无容私焉。顺物自然,而天下治矣。
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致其所恶则散。今也无爱利之心,而多忌讳之禁,民将散而之四方,故民弥贫。
人多利器,滋昏。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生则纯白不备,而或罔上以非其道。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伎巧胜则人趋末,而异服奇器出以乱俗。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克核太至者,必有不肖之心应之。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圣人天地而已,故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我好静而民自正。
鉴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物之方圆曲直不能逃也,夫岂待钩绳规矩而後正哉?
我无事而民自富。
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耳。无以扰之,民将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尚贤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同乎无欲,而民性得矣。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
在宥天下,下知有之,而无欣欣之乐。
其民淳淳。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其政察察。
简髪而栉,数米而炊,窃窃然以苛为明,此察察之政。
其民缺缺。
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故无全德。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昭昭生於冥冥,有伦生於无形,德慧术智,存乎疢疾,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知时无止,知分无常,知终始之不可故,则祸福之倚伏,何常之有?
其无正邪?
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乌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乌能正之?然则孰为天下之至正哉?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通天下一气耳,今是而昨非,先忤而後合,神奇臭腐,相为终始,则奇正之相生,妖善之更化,乃一气之自尔。天下之生久矣,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自私之俗,胜而不明乎?祸福之倚伏,且复察察以治之,民安得而反其真乎?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方者介於辨物,大方无隅,止而不流,无辨物之迹。
廉而不刿。
廉者矜於自洁,大廉不嗛,清而容物,无刻制之行。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直而肆则陵物之态生,光而耀则扬行之患至,内直而外曲,用其光而复归其明,其唯圣人乎!民之迷也,以方为是者,如子莫之执中,以廉为是者,如仲子之操,知伸而不知屈,知彰而不知微,以夸末世之弊俗,而失圣人之大全,岂足以正天下?圣人所以正天下者何哉?如斯而已。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
聪明智识,天也。动静思虑,人也。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累,所以治人。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所以事天,此之谓啬。天一在臟,以肾为事,立於不贷之圃,丰智原而啬出,则人事治而天理得。
夫唯啬,是以早复。
迷而後复,其复也晚矣,比复好先,啬则不侈於性,是以早复。
早复谓之重积德。
复德之本也,复以自知,则道之在我者,日积而弥新。
重积德,则无不克。
能胜之谓克,宰制万物,役使群动,而无所不胜者,惟德而已。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德至於无所不胜,则泛应而不穷,孰知其极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体尽无穷,则其於用天下也有余裕,夫况有国乎?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道为万物母,有道者万世无弊。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道者物之母,而物其子也,性者形之根,而形其柢也。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故可以长久。根深则柢固,性复则形全,与天地为常,故能长生。与日月参光,故能久视。人与物化,而我独存,此之谓道。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是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圣人者,神民万物之主也,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道常无为,以莅天下,则人无不治。彼依人而行者,亦皆安定休止,莫或出而为崇,故曰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以道莅天下者,莫之为而常自然,无攻战之祸,无杀戮之刑,是之谓不伤民。当是时也,神与民两不相伤,而德交归焉。神无所出其灵响也,诒尔多福而已。故曰其神不伤民,民无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饮食而已,夫何伤之有?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
人莫不有趋高之心,而趋高者常蹶。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天下皆以刚强敌物,而我独寓於柔静不争之地,则人孰胜之者?是乃所以交天下之道也。经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天道下济而光明,故无不覆。地道卑而上行,故能承天。人法地,地法天,故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也。
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蕴至神也。天地与人,有所谓奥,而皆冒於道。道也者,难终难穷,难测难识,故为万物之奥。道为万物之奥,则物者道之显欤?
善人之宝。
利而行之,积善成性,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
不善人之所保。
反无非伤也,顺其理则全,动无非邪也,静其性则正,故可以保身。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於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言,风波也。行,实丧也。皆非道之所贵。言美而可悦,行尊而可尚,犹可以市,且加於人,而人服从,况体道之奥,遍覆包含,而无所殊乎?然则人之不善者,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君子之守,修身而天下平,天子三公,有璧马以招贤,而不务进道以修身,则舍己而徇人,失自治之道矣。不如坐进此道者,求诸己而已。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故民从之如归市。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古之人所以求之於阴阳度数,而未得者,求在外故也。恶者迁善,愚者为哲,此有罪所以免欤?道之善救者如此,故为天下贵。传曰: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之体无作,故无为;无相,故无事;无欲,故无味。圣人应物之有而体道之无,於斯三者,概可见矣。
大小多少。
大小言形,多少言数,物量无穷,不可为倪。大而不多,小而不少,则怨恩之报孰睹其辨?圣人所以同万有於一无,能成其大。
报怨以德。
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则何怨之有?所尚者德而已。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细。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以无水难。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无火患。天下之事,常起於甚微,而及其末,则不可胜图,故圣人早从事焉。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为之於小,故能成其大。乱已成而後治之,不亦晚乎?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由难之,故终无难矣。
祸固多藏於微而发於人之所忽,圣人之应世,常慎微而不忽,故初无轻易之行,而终绝难图之患,凡以体无故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安者危之对,未兆者已形之对,脆者坚之对,微者著之对。持之於安,则无危。谋之於未兆,则不形。圣人之知几也,脆者泮之则不至於坚冰,微者散之则不著。贤人之殆庶几也。奔垒之车,沈流之航,圣人无所用智,焉用智於未奔沈,所谓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有形之类,大必滋於小,高必基於下,远必自於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圣人见端而思末,睹指而知归,故不为福先,不为祸始,踌躇以兴事,每以成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不从事於务,故无败。不以故自持,故无失。昧者规度而固守之,去道愈远矣,能无败失乎?
故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中道而止,半途而废,始勤而终怠者,凡民之情,盖莫不然。故事常几成而至於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始惟一,时乃日新。施之於事,何为而不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
欲利者,以物易己,务学者,以博溺心。夫岂足以造乎无为?圣人不以利累形,欲在於不欲,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故不贵难得之货,不以人灭天。学在於不学,缉熙於光明而已。故以复众人之所过。道之不明也。贤者过之,况众人乎?复其过而反之性,此绝学者所以无忧而乐。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岂或使之,性之自然而已。辅其自然,故能成其性。为者败之,故不敢为。此圣人所以恃道化而不任智巧。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之善为道者,使由之而已。反其常然,道可载而与之俱,无所施智巧焉,故曰愚。三代而下,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淳淳之意,屈折礼乐,以正天下之形,吁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将以明民,名曰治之,而乱孰甚焉?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知。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焚符破玺,而民鄙朴,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知此两者,亦楷式。
知此两者,则知所以治国,知所以治国,故民则而象之,以为楷式。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玄者天之色,常知楷式,而不用其智,则与天合德,深不可测,远不可穷,独立於万物之上,物无得而耦之者,故曰与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顺。
顺者天之理,乃至大顺者,去智与故,循天之理而已。庄子曰:与天地为合,其合昏昏,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惟若愚若昏,所以去智。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兴事造业,其一上比者王也,王有归往之义,君能下下,则民归之,如水之就下。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易》於屯之初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处上而人不重,则从之也轻。处前而人不害,则利之者众。若是者无思不服,故不厌。《易》曰:百姓与能。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肖物者小,为物所肖者大,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故似不肖。若肖则道外有物,岂得为大乎?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异乎世俗之见,而守之不失者,我之所宝也。
一曰慈。
慈以爱物,仁之宝也。
二曰俭。
俭以足用,礼之节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先则求胜人,尚力而不贵德。
夫慈故能勇。
文王视民如伤,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俭故能广。
闭藏於冬,故蕃鲜於春。天地常俭,能常侈常费,而况於人乎?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争而善胜者,天之道。道之尊,故为器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後且先,死矣。
世之人知勇之足以胜人,而不知慈乃能勇。知广之足以夸众,而不知俭乃能广。知器长之足尚,而不知自後之为要,则刚强之徒而已,有死之道焉。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仁人无敌於天下,故以战则胜,民爱其上,若手足之捍头目,子弟之卫父兄,效死而弗去,故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志於仁者,其衷为天所诱,志於不仁者,其鉴为天所夺,则天所以救之卫之者,以慈而已,此三宝所以慈为先。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武,下道也,尚志曰仁义而已。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善战者不怒。
上兵伐谋,而怒实胜思。
善胜敌者不争。
争,逆德也。争地以战,sharen盈野,争城以战,sharen盈城,胜败特未定也。不武所以成其武,不怒所以济其怒,不争所以弭其争,三者皆出於德,故曰善。
善用人者为之下。
智虽落天下,不自虑也。故智者为之谋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故能者为之役辨,虽雕万物不自说也,故辨者为之使。
是谓不争之德。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才全而德不形者,未尝闻其唱也,常和人而已。
是谓用人之力。
聪明者,竭其视听;智力者,尽其谋能,而位之者无知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无为为之之谓天,不争而用人,故可以配天,可以配天则至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古之极。极,至也。木之至者,屋极是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感之者为主,应之者为客,迫而後动,不得已而後起,谓之应兵。应兵为客者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不嗜sharen,故难进而易退。
是谓行无行。
善为士者不武,行而无迹。
攘无臂。
善战者不怒。
仍无敌。
善胜敌者不争。
执无兵。
用人之力,故无事於执兵。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轻敌则战,好战是乐sharen也。乐sharen者丧其慈而失仁民爱物之心,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圣人之用兵,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神武不杀,而以慈为宝,故仁眇天下而无不怀,义眇天下而无不畏,是谓常胜。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炳而易见也,故载之言则甚易知要而易守也,故见之事则甚易行。孟子曰,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故道无难而天下无不能,有难不能者,不知反求诸己耳。
言有宗,事有君。
言不胜穷也,而理为之本。事不胜应也,而道为之主。顺理而索,循道而行,天下无难矣。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
小夫之知,不离於竿牍,虽曰有知而实无知也,夫岂足以知道?
知我者稀,则我贵矣。
有高世之行者,见非於众,有独智之虑者,见惊於民,故有以少为贵者。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圣人藏於天,而不自炫鬻。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知之外矣,不知内矣,知之浅矣,不知深矣。知曰不知,是谓其知道之至也,故曰尚矣。
不知知,病矣。
不知至道之精,而知事物之粗,不知至道之极,而知事物之末,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而日趋於忧患之涂,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素逝而耻通於事,立本而知通於神,有真知也。而常若不知,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小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易》曰荷校灭耳,凶。
无狭其所居。
居者,性之宅,人之性至大不可围,而曲士不可以语以道者,狭其所居故也。扩而充之,则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无自而不可,《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
无厌其所生。
生者,气之聚,人之生通乎物之所造,而厌其所生者,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夜气不足以存彼,保合太和,而无中道夭者,无厌其所生故也。
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见,以矜其能。有自爱之仁,而不自贵以临物。若是者,处物不伤物,物莫之能伤也。方且乐天而无忧,何威怒之足畏乎?圣人之所去取,抑可见矣。
勇於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於敢者,能勇而已。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也,适足杀其躯而已。故子路好勇,孔子以谓无所取材。勇於不敢,则知所以持後。持後者处先之道也。列子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曰柔。
此两者,或利或害。
有所正者,有所差。有所拂者,有所宜。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畸於人者,侔於天。人之所利,天之所恶。人孰从而知之?
是以圣人犹难之。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虽圣人不敢易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万物之出,与之出而不辞,万物之归,与之归而不忤。是谓不争。消息满虚,物之与俱,而万物之多,皆所受命,是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天何言哉?变以雷风,示以祸福,无毫厘之差,有影响之应。
不召而自来。
有所受命,则出命者能召之矣。万物之纷错,而天有以制其命,孰得而召之?健行不息,任一气之自运而已。
坦然而善谋。
然行常易以知险。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密而有间,人所为也,天则虽疏而无间。积善积恶,殃庆各以其类至,所以为不失。且争而後胜,言而後应者,人也。天则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召之则至。难於知天者,人也。天则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惟圣人为能体此,故不就利,不违害,常利而无害,所以与天合德,异夫勇於敢者。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有常心,其生可乐。苟无常心,何死之畏?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是谓以死惧之,民将抵冒而终不化。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岂执而杀之,孰敢?
天下乐其生而重犯法矣,然後奇言者有诛,异行者有禁。荀卿所谓犯治之罪,固重也。
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斵。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不易之道也。代司杀者杀,代大匠斵,是上与下同德,倒道而言,忤道而说,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为是故也。
夫代大匠斵,希有不伤其手矣。
代斵且不免於伤,况代杀乎?此古之人所以贵夫无为也。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赋重则田莱多荒,民不足於食。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政烦则奸伪滋起,民失其朴。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矜生大厚,是欲利甚勤,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也。
《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无以生为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弃事而遗生故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所以贤於贵生。贵生则异於轻死,遗生则贤於贵生。推所以善吾生者,而施之於民,则薄税敛,简刑罚,家给人足,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帝王之极功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以发生为德,阴以肃杀为事。方其肃杀,则冲和丧矣。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
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木强则共。
拱把之桐梓,人皆知养之,强则伐而共之矣。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老氏之道术有在於是。《庄子》曰,以濡弱谦下为表。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道无益损,物有盈虚,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者,圣人之所保也。降而在物,则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天之道以中为至,故高者抑之,不至於有余。下者举之,不至於不足。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满招损,谦得益,时乃天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心排下而进上,虐茕独而畏高明。
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不虐茕独,而罄者与之。不畏高明,而饶者损之,非有道者不能。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耶。
不恃其为,故无自伐之心。不居其功,故无自满之志。人皆饰智,己独若愚,人皆求胜,己独曲全,惟不欲见贤也,故常无损,得天之道。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谓水几于道,以其无以易之也。有以易之,则徇人而失己,乌能胜物?惟无以易之,故万变而常一,物无得而胜之者。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国君含垢,体道之虚,而所受弥广,则为物之归,而所制弥远。经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正言若反。
言岂一端而已,反于物而合于道,是谓天下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复雠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故无余怨。爱人者,害人之本也。偃兵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圣人循大变而无所湮,受而嘉之,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契有左右,以别取予,执左契者,予之而已。
故有德司契。
以德分人,谓之圣。
无德司彻。
乐通物,非圣人也,无德者,不自得其得,而得人之得,方且物物求通而有和怨之心焉,兹,彻也,只所以为蔽,《庄子》曰:丧己于物者,谓之蔽蒙之民。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善则与之,何亲之有?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广土众民,则事不胜应,智不胜察,德自此衰,刑自此起,后世之乱,自此始矣。老氏当周之末,厌周之乱,原道之意,寓之于书,方且易文胜之敝俗,而跻之淳厚之域,故以小国寡民为言,盖至德之世,自容成氏至于神农,十有二君,号称至治者,以此而已。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一而不党,无众至之累。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其生可乐,其死可葬,故民不轻死而之四方。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远徙之谓欤?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同乎无知,其德不离。无绝险之迹,故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无攻战之患,故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纪要而已,不假书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华故美,不扰故安,存生故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
居相比也,声相闻也,而不相与往来,当是时也,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此之谓至德。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关百圣而不惭,历万世而无弊。
美言不信。
貌言华也,从事华辞,以支为旨,故不足于信。
善者不辩。
辞尚体要,言而当法。
辩者不善。
多骈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知者不博。
知道之微旨,反要而已。
博者不知。
闻见之多,不如其约也。《庄子》曰: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
圣人无积。
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庄子曰:圣道运而无所积。孔子曰:丘是以日徂。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善贷且成,而未尝费我。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
天之道,利而不害。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而物实利之,未始有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顺而不逆,其动若水,应而不藏,其静若鑑,和而不唱,其应若响,虽为也,而为出于无为。体天而已,何争之有?兹德也,而同乎道,故德经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