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髓经》【宋】 张子微

龙格

龙是祖宗本根地,分定五星人识易。只有穿变少人知,说了精微君须记。

穿变之中有名字,此分贫贱与富贵。玉楼金殿起星辰,火星木星都得地。

木星变为冠冕样,水星变作千丝坠。金鸳暖阁相间生,凤辇龙车陆续至。

翔鸳飞凤相望来,金牛转车回曲势。五星聚讲似商量,金蛇过水穿江里。

中间忽出千叶莲,卫托迎送出莲蕊。莲花中心结房子,房子生丝穿犊鼻。

开幛穿心三五重,天马马台旗鼓备。枪刀剑戟横竖出,甲杖兜鍪并鞍辔。

日月捍门水出纳,后手缠托百十里。此龙端是作帝都,大龙千里费推寻。

一二百里作郡邑,皆有五星穿变里。小龙不下五十里,三十二十皆好地。

分龙定起大星辰,不起星辰不生气。穿心中出是真龙,龙不穿心力量细。

虽然难可执一论,左右迭生交互势。左有右无过一节,右有左无本无异。

此名元是蒹葭样,但要星辰得地位。星辰得地是真龙,避会生枝不偏废。

多因水火作星辰,芦叶多尖左右至。一等名为芍药枝,左右相生亦相似。

分处光员有枝叶,此是木星生带水。又有蓁芽杞柳枝,半有半无似人字。

此龙全是木星传,只喜星辰无变异。停匀惟有梧桐枝,双送双迎两手势。

对节分生作穿心,祖宗儿子多相类。此是木星最贵处,此龙百中无一二。

若言执一去寻龙,行遍江湖无一地。又有偏生杨柳枝,边有边无极乖异。

此名本是受偏处,半枯半荣无意味。一边荣处生枝叶,一边枯处如削擘。

枯龙定有护龙近,若少护龙出风痺。左边被风是左瘫,右风右痪如符契。

多生妇女少儿男,正为偏枯非全气。左偏长位多生女,右偏小位招女婿。

却有偏生极贵龙,名曰卷帘登殿试。此是金星巧传变,舞蹈横斜大复细。

又有名为玉阶级,偏接九层斜上陛。亦是金星出贵形,变化精微巳成器。

又有名为金锁甲,小山磊砢互相压。此个金星玄又玄,过处有脉似丝悬。

中间贵气说不尽,更看精微入穴迁。又有御阶人少知,似筑城墙结阶地。

山低平顶长百尺,宛转平洋无特起。此是土星巧过处,似直似斜龙最贵。

九天飞帛宛曲生,活似飞蛇背上行。此是水星穿过度,贵脉精微最要明。

更有一样蜈蚣节,七个八个十个生。个个小山微有脚,不作穿心样度行。

此是土星出金子,渐渐秀异转见清。脚有两旁迎送护,方见贵气秀分明。

又有平洋多沮洳,中有石蛇蜿蜒去。金蛇过水最精玄,此是木形真骨露。

金蛇换出脱蛇形,亦是水星方脱离。退卸出来贵气清,单单屈曲出低平。

却有护缠迎送足,莫作单龙下贱名。此龙传去作真穴,出人清贵为公卿。

又有名为抛玉梭,左看右偏可奈何。原来却是火星出,变化巳成精气多。

时师若作偏斜看,弃了真龙欠切磋。又有点点滴滴落,名是金銮鸣玉珂。

垂珠半员半缺折,此是水星离风波。又有一字文星变,玉澡珠旒天冕见。

此中定是出王侯,都是木星弄针线。又有文星从直行,三个五个员珠显。

不分两件不停匀,只在一边排作片。此星名为玉琴徽,只出清高精笔砚。

或为处士或高士,宣诏布衣直上殿。正缘龙气有偏枯,乃是木星和土变。

又有穿出棕榈叶,木星变火焰烨烨。或是火星逢着土,火焰奔迸去无数。

夜叉头上出尖笋,亦是火星传变处。此龙皆是带秀气,莫听时师便不取。

金斗玉印是土传,手送手迎相后先。金船出峡随水落,贵气中间高一着。

楼船出峡是木星,此是朝家万岁城。凡人不许轻寻踏,纵无人祸有天刑。

阁门宣旨土星出,贵秉中书内相笔。山面壁立如闺阁,却有小山从此出。

内官宣麻如内来,此是木星本来质。此龙定出上相才,更看穴是何星出。

金鸡啣诏火穿木,木变文星火相逐。此是大贵出龙儿,神童大科贵更速。

金钟玉釜是金变,贵极人臣状元选。又有流星水内来,白茫蚩尤同火变。

形骸相似横直飞,三样星名须细辨。又有星名贯天虹,紫赤石生如几砚。

亘城样舒百十丈,横出后龙相贯串。短者为几长者虹,若是虹兮定曲转。

作带太大作几长,此是木星随火变。贵极人臣有大凶,贵得大权为贵公。

大凶奸雄生大变,只是此星变化中。宝剑出匣是火气,却是金刚练成器。

时师错认作枪刀,贵骨安名作贱地。真龙似死形不同,木星天上起高峰。

高峰之畔六七个,个个渐低寻木踪。上天梯名人未识,只道直来非活龙。

不知贵气势无敌,定有皇都卿与公。推车进宝龙亦直,前大后小来势力。

此名木星传变生,贵极升朝藩镇格。玉几随轩是木星,行地生来纵复横。

定有贵星坐地木,去出三公并九卿。象简玉圭穿过处,变化原因倒地土。

土星变木两处成,故有此形为贵祖。玉瑁苍璧出中间,亦是土星机巧处。

又有员圭生四邸,土火相生传变地。牙璋亦是土火生,将军发兵应符瑞。

惟有简圭璧瑁形,大贵三公同地位。天池不可全作水,亦看形骸员拙异。

方员为土长为水,四面尖生水火济。水火既济是真龙,此龙出人必尊贵。

池中更有石笋生,火焰水中特地起。此贵言难君莫泄,三公向上出天子。

凿去池中石笋龙,此地犹出折鼎公。又有一种赤紫石,石骨生时龙易识。

御赐彤弓似几横,小矮双员认要精。小岗却又横拖脚,此是金火变化成。

又有石名紫金带,红淡则为红玉带。带似彤弓脚不尖,更有岗峦只平界。

此是木星出火生,贵气皆为公与卿。直行会见鸳鸯带,两脚双双同小大。

或土或石见此名,福禄功名难止艾。赤石双拖紫霞帔,命妇生来原颖异。

带帔皆因火木传,内外妇人出清贵。若逢石牝出石带,赤石异形形小怪。

此名带病多不祥,妇人长病不离床。养子多因胎中失,更有恹恹不嫁娘。

仍生痨瘵传尸疾,人物清癯寿不长。又有步阵分青紫,锦步幛因石色紫。

土山生出草木青,青步幛横因此名。此是土星欲变木,平截后龙绵亘横。

幛前定有贵人出,此是木星得土生。个样星辰最为贵,当代成功万代名。

子龙出胎是水生,此去相将变水形。锦鲤化龙亦相似,游鱼上滩同此类。

三样大小虽不同,秀气变传尽富贵。天驷出厩合天星,天马驰陂变化精。

此是土星作弄处,变金变木从兹去。此龙极贵声名高,要以精微玄妙取。

又有名为出山虎,此是木星穿得土。此龙如虎顾盼行,前去相寻木曜生。

出穴高雄有威气,定有将军节使名。金牛转车龙转处,金是土星自为主。

此机玄妙要先明,富贵须从此地生。若究贵龙寻觅看,前去星辰须变乱。

乱后终须金体生,生得分明龙始成。却有贵人从此出,富贵双全家厚实。

又有金牛卧草形,此是土星原质朴。此龙只堪作巨富,丞参簿尉云仍做。

或为进纳鬻爵官,代笔假借非儒冠。飞凤昂霄是火簇,鸾凤低头是啄粟。

低头出去变金星,昂霄定是生秀木。贵气元来一样成,定穴出人可占卜。

又有仙鹤垂啄形,二翅敛戢高亭亭。正缘肩窄不开旷,华盖三台名不成。

只得项长过处好,贵处只从过处讨。此是木星传变处,更要翅稍自回抱。

若逢孤立不包缠,只是清高锡师号。金鹅赴浴是土星,金鸡浴尘火变成。

二者俱为富贵气,清浊重轻还有异。金鸡浴水水里生,或是池塘泉水平。

鹅顶精微是过处,皆是水星传变成。同辙殊途皆出贵,要见精神却未明。

火星有时见精微,名为飞燕带游丝。木星亦有巧妙处,卧蚕吐丝面前去。

此龙玄妙秀而清,内相中书及藩城。若有星辰高耸起,应副变化尽全美。

定出三公官极穹,子子孙孙传富贵。又有一名踏碓龙,亦似卧蚕同此踪。

碓傍定有一窠臼,或是有水或只空。此龙全然非贵气,只怕退缷别有功。

又有天螺出壳形,此是土星露玄精。玉蝉出蜕又精绝,皆是土星祖宗生。

精微要妙谈不尽,更看变得是何星。且从生克论纯杂,然后入穴定功名。

单龙本凶亦有吉,鉴辨不精易相失。芦花鞭与筇竹杖,两个木星同一样。

芦鞭生活有傍龙,骑马朝天为将相。筇杖曲节一头转,数丈孤单自生强。

傍无遮护受风寒,多出师巫及游荡。玉丝鞭共玉琴弦,鞭袅带丝龙后穿。

玉琴有弦自傍落,急直微微以手絣。丝鞭高贵当正拜,琴弦紫衣师号名。

二者相似名各别,清贵尊卑亦异情。别有一等歇灭龙,倒地木星生死同,

半有半无半出没,似是贵龙欲藏踪。高处才高一二尺,草木不生名曰童。

低处或为冷泉地,沙石瓦砾生重重。

时师指名龙退缷,误杀世人论真假。此龙况是无迎送,便作神祠非灵者。

或为仓库亦易散,若作人居定孤寡。壮年哭子老哭儿,无子无孙空弄瓦。

若作寺观无税钱,专靠香火与结缘。僧道打化常不住,住者清昼床上眠。

又有一等交互势,似送似迎却非是。名作空亡曲木星,无气)

人家退败财不聚,子孙下贱女优杂。

辨得五星穿变精,又识真龙吉凶名。方可定龙立坟宅,精微全在黑囊经。

风水大师

我刚刚作的宝塔诗。

以下是

上古【伏羲】创八卦,

【周文王】推为六十四卦,

【姜尚】一棺定保大周八百年。

【鬼谷】创千门,一人出山惊天下。

【吕公】巧识人,一眼看出帝王之相。

【东方朔】一语识人,助武帝平刘安版乱。

【诸葛亮】登台借东风,败曹操赤壁之之下。

魏晋玄学出【何晏】,竹林七贤助其进帝王身家。

【徐茂公】通天晓地避凶纳福,李世民一代成明君。

【周敦颐】理学鼻主,《太极图说》《五行》传天下。

【麻衣老祖】自通麻衣吉凶祸福面相观,麻衣一脉天下传。

自元明清后,罕有大家。

以下下有

时间人物事迹

商盘庚相殷地

周公刘相豳地

周古公直父相岐地

周周公相洛邑

战国樗里子《史记》说他能预测生前生后事

秦朱仙桃作《搜山记》

汉青乌子作《葬经》

三国管辂《三国志》说他善卜地

晋郭璞作《葬书》、《锦囊经》等

晋陶侃作《捉脉赋》

晋韩友能图宅相冢

隋萧吉作《宅经》等

隋舒绰为宰相杨恭仁卜葬地

隋临孝恭作《九宫五墓》

唐李淳风作《阴阳正要》

唐张燕公注《葬书》

唐司马头陀作《水法》,为同庆寺择地

唐刘白头作《海底眼》

唐浮屠泓为张说卜宅

唐陈亚和湖广黄州人,作《拨沙经》

唐杨筠松作《疑龙经》等

唐曾文遄雩都人,作《阴阳问对》等

唐范越凤缙云人,作《寻龙入式歌》

唐刘淼传倒杖法

唐丘延翰闻喜人,传《海角经》

唐廖踽宁都人,作《穴法》等

唐孙世南宁都人

唐卜则巍作《雪心赋》

南唐何溥作《灵城精义》

宋唐九仙会吕人

宋陈抟在华山传术

宋胡矮仙作《至宝经》等

宋张子微作《玉髓经》

宋谢子逸作《三宝经》

宋蔡元定作《发微论》

宋刘七碗会昌人

宋丁应之宁都。人

宋丘公亮南丰人

宋刘景清兴国人

宋刘应宝兴国人

宋刘谦上牢人,作《囊金最宝经》

宋刘见道云都人,作《乘生秘宝经》

宋谢和卿作《神宝经》等

宋吴景鸾德兴人,作《理气心印吴公新解》

宋张鬼灵在钱塘江一带相地

宋冯怀古遂宁人,善辨山水

宋孙伯刚宁都人

宋傅伯通德兴人,相临安

宋邹宽属于廖金精学派

宋徐仁旺白云山人,奏请迁定陵

宋王仅作《心经》等

宋孙晤善于相墓

宋达僧吉安人,作《天元一气》

宋胡舜申作《地理新法》

宋刘子仙云都人

宋萧才清云都人

宋廖信甫吉州人

宋厉伯韶在福建相地

宋刘潜南康人,作《地理诸说》

元郑谧作《地理葬书集注》

元赵济作《葬书问对》

元朱震亨作《风水问答》

元梁绕德兴人

明张宗洪武年间为朝廷相地

明日讲僧在鄞县一带卜墓,创元运说

明非幻和尚宝陀庵住僧,相天寿山

明周仲高洪武年间相城邑庙宇

明刘用寅金溪人,为自己卜墓

明梁仲宁腾县人,为成祖相地

明杨宗敏新昌人,隔十里便能点穴

明廖均卿卜建天寿山

明游朝宗婺源人,卜建天寿山

明裴士杰永乐年间参与修纂《大典》,负责术数类

明徐拱钦天监监正

明卜梦龙为人相地不受谢

明杨院使金溪人,精研相地

明吴仲宽江西人,卜地如神

明骆用卿余姚人,相永陵

明曾明易不为权贵相地

明谷宗纲精青乌家言

明陈后钦天监博士

明徐善继德兴人,作《人子须知》

明汪朝邦给自己相墓

明江仲京婺源人,与兄抱日、东白为“婺东三仙”

明江立本婺源人

明奚月州太平府人,乡民推为张宗道之亚

明周诏上饶人,轻财好义,精通脉络

明李邦祥婺源人,精通阳宅

明李景溪婺源人,作《阳宅秘诀》等

明洪善祖桂林人,自营吉地

明徐懋荣作《堪舆汇纂》

明毕宗义能相地下之物

明陈复心作《p日明按索》

明甘霖作《地理秘窍》等

明蒋平阶作《水龙经》等

明黄复初作《穴部》等

明朱权作《地理正言》等

明李预亨作《青乌绪言》

明萧克作《山水忠肝集摘要》

明赖从谦作《石函平沙玉尺经纂》

明罗明祖作《地理微绪》

明李国木作《搜玄旷览》

明朱彦修作《风水问答》

清赵榆森作《罗盘解》

清君有本作《征验图考》等

清箬冠道士作《八宅明镜》

清魏青江作《宅谱指要》等

清吴鼐作《F日宅撮要》

清姚文田作《p日宅辟谬》

清张惠言作《青囊天玉通义》

清陈确作《葬书》

清张坛作《地理骊珠》

清戴鸿作《翻卦挨星图诀考》

清邵嗣宗作《葬考》

清纪大奎作《地理末学》等

清端木国瑚作《周易葬说》

清黄锡绂作《地理真踪》

清丁芮朴作《风水祛惑》

清王戴宣作《慎终录要》

清寇宗作《菊逸山房山法备收》

清张桂林作《堪舆谱概》

清孟超然作《诚是录》

清许楹作《罔极录》

清范鲲作《蜀山葬书》

清张朝晋作《丧葬杂说》

清洪枰作《地理枝言》

清徐迪惠作《地理辩证图说》

民国廖平作《地学答问》等

满意。

著名风水师有哪些?

时间人物事迹

商盘庚相殷地

周公刘相豳地

周古公直父相岐地

周周公相洛邑

战国樗里子《史记》说他能预测生前生后事

秦朱仙桃作《搜山记》

汉青乌子作《葬经》

三国管辂《三国志》说他善卜地

晋郭璞作《葬书》、《锦囊经》等

晋陶侃作《捉脉赋》

晋韩友能图宅相冢

隋萧吉作《宅经》等

隋舒绰为宰相杨恭仁卜葬地

隋临孝恭作《九宫五墓》

唐李淳风作《阴阳正要》

唐张燕公注《葬书》

唐司马头陀作《水法》,为同庆寺择地

唐刘白头作《海底眼》

唐浮屠泓为张说卜宅

唐陈亚和湖广黄州人,作《拨沙经》

唐杨筠松作《疑龙经》等

唐曾文遄雩都人,作《阴阳问对》等

唐范越凤缙云人,作《寻龙入式歌》

唐刘淼传倒杖法

唐丘延翰闻喜人,传《海角经》

唐廖踽宁都人,作《穴法》等

唐孙世南宁都人

唐卜则巍作《雪心赋》

南唐何溥作《灵城精义》

宋唐九仙会吕人

宋陈抟在华山传术

宋胡矮仙作《至宝经》等

宋张子微作《玉髓经》

宋谢子逸作《三宝经》

宋蔡元定作《发微论》

宋刘七碗会昌人

宋丁应之宁都。人

宋丘公亮南丰人

宋刘景清兴国人

宋刘应宝兴国人

宋刘谦上牢人,作《囊金最宝经》

宋刘见道云都人,作《乘生秘宝经》

宋谢和卿作《神宝经》等

宋吴景鸾德兴人,作《理气心印吴公新解》

宋张鬼灵在钱塘江一带相地

宋冯怀古遂宁人,善辨山水

宋孙伯刚宁都人

宋傅伯通德兴人,相临安

宋邹宽属于廖金精学派

宋徐仁旺白云山人,奏请迁定陵

宋王仅作《心经》等

宋孙晤善于相墓

宋达僧吉安人,作《天元一气》

宋胡舜申作《地理新法》

宋刘子仙云都人

宋萧才清云都人

宋廖信甫吉州人

宋厉伯韶在福建相地

宋刘潜南康人,作《地理诸说》

元郑谧作《地理葬书集注》

元赵济作《葬书问对》

元朱震亨作《风水问答》

元梁绕德兴人

明张宗洪武年间为朝廷相地

明日讲僧在鄞县一带卜墓,创元运说

明非幻和尚宝陀庵住僧,相天寿山

明周仲高洪武年间相城邑庙宇

明刘用寅金溪人,为自己卜墓

明梁仲宁腾县人,为成祖相地

明杨宗敏新昌人,隔十里便能点穴

明廖均卿卜建天寿山

明游朝宗婺源人,卜建天寿山

明裴士杰永乐年间参与修纂《大典》,负责术数类

明徐拱钦天监监正

明卜梦龙为人相地不受谢

明杨院使金溪人,精研相地

明吴仲宽江西人,卜地如神

明骆用卿余姚人,相永陵

明曾明易不为权贵相地

明谷宗纲精青乌家言

明陈后钦天监博士

明徐善继德兴人,作《人子须知》

明汪朝邦给自己相墓

明江仲京婺源人,与兄抱日、东白为“婺东三仙”

明江立本婺源人

明奚月州太平府人,乡民推为张宗道之亚

明周诏上饶人,轻财好义,精通脉络

明李邦祥婺源人,精通阳宅

明李景溪婺源人,作《阳宅秘诀》等

明洪善祖桂林人,自营吉地

明徐懋荣作《堪舆汇纂》

明毕宗义能相地下之物

明陈复心作《p日明按索》

明甘霖作《地理秘窍》等

明蒋平阶作《水龙经》等

明黄复初作《穴部》等

明朱权作《地理正言》等

明李预亨作《青乌绪言》

明萧克作《山水忠肝集摘要》

明赖从谦作《石函平沙玉尺经纂》

明罗明祖作《地理微绪》

明李国木作《搜玄旷览》

明朱彦修作《风水问答》

清赵榆森作《罗盘解》

清君有本作《征验图考》等

清箬冠道士作《八宅明镜》

清魏青江作《宅谱指要》等

清吴鼐作《F日宅撮要》

清姚文田作《p日宅辟谬》

清张惠言作《青囊天玉通义》

清陈确作《葬书》

清张坛作《地理骊珠》

清戴鸿作《翻卦挨星图诀考》

清邵嗣宗作《葬考》

清纪大奎作《地理末学》等

清端木国瑚作《周易葬说》

清黄锡绂作《地理真踪》

清丁芮朴作《风水祛惑》

清王戴宣作《慎终录要》

清寇宗作《菊逸山房山法备收》

清张桂林作《堪舆谱概》

清孟超然作《诚是录》

清许楹作《罔极录》

清范鲲作《蜀山葬书》

清张朝晋作《丧葬杂说》

清洪枰作《地理枝言》

清徐迪惠作《地理辩证图说》

民国廖平作《地学答问》等

客家人怎么讲哈欠

客家人的汉帝信仰

——以赣南宁都县个案研究为例

○邱浪平王芳馨

(宁都中学历史组,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客家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是多元的,也是极其普遍的。探讨客家社会的民间信仰问题是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汉帝信仰是客家人的一种古老而又特别的民间信仰,研究汉帝信仰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揭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的内容,而且能更好地认识客家社会和客家文化特质。

[关键词]汉帝信仰;民间信仰;特点;文化特质

宁都县位于赣州市东北部,是赣南的产粮大县。这里丘陵遍布,唐宋以来世居姓氏较多,是客家民系形成及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区域之一。宁都县民间信仰的内容极其丰富,既有江西共有的神明信仰如许真君信仰,也有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神明信仰如三山国王、定光古佛等信仰。除此外,宁都还有至今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但又相当普遍的汉帝信仰。近千年来,汉帝庙(或称太子庙)仍存在于宁都城乡。汉帝神又被老百姓称为汉王神、汉王老爷。至于主祀神是谁的问题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在民众心中,汉帝就是刘邦。笔者于2006年4月随同师兄志平、晓文赴宁都县做了为期两周的专题田野调查。在此期间,笔者走访了宁都县的东韶、洛口、东山坝、安福、湛田、会同、田头、小布等乡镇的几十个自然村,并在对其采取地毯式普查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东韶乡凌云山脚周围的几个村庄。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汉帝信仰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汉帝信仰源流及分布

宁都的汉帝信仰历史较悠久,有近千年历史。刘劲峰先生在其《地方志中的宁都县寺庙》一文中记载:汉帝行祠始建于1174一1189年,后屡次迁建,迁建时间主要发生在1310年前后、1368年前后和1573—1620年间。

汉高帝行祠一在登丰门外直街;一在秋成门外横街,老庙基址在西净乐园左………[1]

民间信仰从产生到成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成熟的标志是庙宇的建设。据此,我们以推断,宁都县的汉帝信仰产生的时间应早于这个时期。也就是说,宁都在宋初左右就开始萌生汉帝崇拜。而此时期,宁都接纳了大量北来汉民。这些北来汉民在上三乡(县城以北地区)世居、蕃衍,形成了现在所谓的“老客”。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老客”住区是汉帝庙最为集中的地方,凡历史较悠久的村庄一定有汉帝庙。据洛口镇古夏村庙宇道士(83岁)说,该村从德公迁此建村,已有近千年历史,汉帝庙也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尚存且历史较长的汉帝庙多是明清时期所建造。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信仰发展较快的时期,汉帝信仰也得到空前发展。邓水衡在《宁都西关汉帝庙庙会调查撮录》一文中就写道:“仅宁都县城方圆8里路内就有汉帝庙6座之多”。由此可见,汉帝庙的数量也是极其多的。

汉帝庙在其他客家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一些方志及学术著作有一定反映:

石城:“坪山汉帝庙,墟市上首”,“汉高帝庙,城北十里坝口。”[2]

宁化石壁的“汉帝庙”也表现了随意、混杂的特点。据宁化石壁张氏族谱记载,宁化石壁的“汉帝庙”是元代至正年间张氏十五世祖建造的。广东客家住区也有许多汉帝庙,丘逢甲诗有句并注云:“荒村野祭刘岩帝。(村落间有汉帝庙,祀汉高祖,或云实刘邦也。)”[3]综上所述,汉帝信仰是以宁都为主体,其影响已波及其他客家地区。

二、宁都县汉帝信仰的特点

1.汉帝崇拜的载体——汉帝庙的分布特点是以凌云山脚村落为源头向县境各处播散。凌云山又名灵华山,坐落于距县城85公里的东韶乡汉口村,海拔1454.9米,是全县第一高峰。凌云山,州北百二十里,高数百丈,与大名山相连,蜿蜒数十里,其巅夷旷,望临川,庐陵诸峰,历历在目,左右石峰峭峙,下有龙湫,其深叵测……[4]109凌云山是宁都、乐安、永丰三县的交界山。该山南麓位于宁都境内,上有一巨大石壁,相传为汉高祖祖坟,山脚周围有南团、汉口、辛野等村。南团村是客家先民较早到达的目的地之一。据《宁都县地名志》载:曾氏在此村已经繁衍39代。这些村落拥有的汉帝庙(太子庙,即所供奉对象以刘邦后代为主)的数量是惊人的。每到一自然村就能在村口看到这样的庙宇。在对众多村民的访谈中,他们最一致的答案就是汉帝庙(太子庙)每个村都存在。据笔者粗略统计,仅这几个行政村汉帝庙(太子庙)就多达30余座,并且以此为中心,随着半径距离的增加,其数量逐渐递减。(见表1)

表l宁都县部分乡镇汉帝庙分布数量表单位:座

乡镇东韶洛口小布安福石上县城湛田田头

庙宇2011843322

注:表中数据均为考察后所得

2.汉帝庙是村落神庙,规模小,日常祭祀的随意性较大。在一些对宁都民间信仰研究的书籍中,真君庙等庙宇数量远多于汉帝庙。刘劲峰的“地方志中的宁都县寺庙”一文中把地方志中出现过的该县较为普遍的民间信奉对象作一列表。(见表2)

表2历史上宁都县不同庙宇分布数量表

庙名真君七仙汉帝观音三仙三官文昌关帝五王东岳

数目1411312523312

转引自:刘劲峰《宁都县的宗族、庙会与经济》(2002)

从表中可以看出,历史上有记载的汉帝庙数量远少于真君、七仙、观音等庙的数量。但在实地考察时,我们发现汉帝庙多于其它庙宇。汉帝神是全县人民的共神,也是各村落的区域神。汉帝庙的规模普遍偏小:一是表现在庙的建筑很简陋,一般都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一是表现在庙里供奉的神明体积不大,数量不多。汉帝庙也没有专门的庙祝,无人看管,无人负责日常“装灯”。汉帝庙平时冷冷清清,年节时方能热闹一番。除了新塑金身或十年一次的“开光”仪式有较严格程序外,汉帝信仰的祭祀仪式随意性很强。南团村曾爱国老人对我们说,汉帝庙在逢年过节时香火很盛,平时很少人去祭拜,也不“装灯”(点香和蜡烛),但谁家突然有事有求于神明时,点一柱香、两根蜡烛和打一串鞭炮就可以祈求神明保佑。村民平时做农活路过时,也在门外拜一拜,汉帝信仰相对其它神明信仰而言,祭祀的便利性是其一大特点。

3.汉帝神明糅合了佛、道、巫以及地方其它民间神明。刘邦或其太子是汉帝庙的主祀神。其附祀神除土地神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神明。(见表3、表4、表5)

表3洛口镇部分村落汉帝庙(及其它名称)供奉神明情况表单位:尊

村名

庙名古夏灵村下金竹麻田

汉帝庙福神庙汉帝庙太子庙

供奉的神明一太子——七太子、

张良、樊哙、土地、

汉帝、吕后、德公祖

的保镖三太子、七太子、九太子、韩信、樊哙、张良、萧何、武判官和文判官太子、三太子、七太子、张良、樊哙、土地一太子——七太子、张良、樊哙、土地

表4东山坝镇、安福乡部分村落汉帝庙供奉神明情况表单位:尊

村名

庙名小源王册马迹庙前

汉帝庙汉皇庙福主庙(村民称)秀山庙

供奉的神明刘邦、吕后、三太子、

七太子、茅山法主、土地等吕后、一太子、三太子、七太子、张良、萧何、土地等刘邦、吕后、一太子、三太子等(土地在旁)汉皇、几大太子、张良、萧何、土地等

表5湛田、田头、梅江镇部分村落汉帝庙供奉神明情况表单位:尊

村名

庙名窑陂下李村田头下廖

汉帝庙东岳庙(七仙太

与汉帝附于此)汉帝庙汉帝庙

供奉的神明刘邦、几大太子、张良、樊哙、韩信、萧何、土地等刘邦、张良、樊哙、萧何、韩信等刘邦、吕后、太子、萧何、韩信、张良、樊哙等汉帝、汉母、樊哙、韩人、萧何、张良、一太灵王、五太灵王、关帝圣君、《曾公》

注:表3一表5记载内容均为实地考察所得

汉帝崇拜不仅和佛、道相糅合,还深深印有巫术的烙印。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神汉、巫婆依附于某一汉帝庙并自称是汉帝神的代言人。他们(她们)一般在家里供奉着汉帝神像,并为有求于神明的村民作法化灾求吉,内容广泛包括驱鬼、驱邪、治病、查身世、预示未来等。他们作法前必须先上香拜菩萨,祈求神明附体。神明附体后,他们就会嗝声不断并且哈欠增多,似睡非睡,已不是自我,开始使用神的口吻说话。巫术伴随着整个过程。

汉帝神明糅合土地神是普遍现象。除此外,每个地方因其村落或宗族的集体历史记忆不同而糅合了不同的地方神明,如古夏村把李姓开基祖(德公祖)的保镖也附祀于该村汉帝庙。据说德公祖从中原迁来此地时,其保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后人祭祀之。

汉帝崇拜不仅把诸多功能各异的神明集合于一室,而且在功能上也对一些神明进行整合。汉帝神明在老百姓心中是农业神,其主要职责是管农业和牲畜。谷神是古代已有的民间信仰。宁都人民把米谷神看成是“汉帝老爷”[5]。汉帝神明就是整合了原始的“米谷神”神明有关功能,以农业为主而集其它功能于一体的神明。

4.汉帝崇拜的“游神”活动较为频繁,也更具有灵活性和娱乐性。客家地区地处山区,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游神”活动是客家地区在春节期间很盛行的民俗活动。客家人通过“娱神”来“娱人”,既放松劳累了一年的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在宁都县丰富多彩的多神明“游神”活动中,出游率最高的是汉帝神明。有汉帝庙的地方,都有游神活动,出游的多为“三太子”和“七太子”。村民们认为,汉帝刘邦是福神,能给人们带来福气,但刘邦是身居至尊之位,不便出游,出游任务一般由其太子完成。太子全部出游的现象有之,每年出游一尊太子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如何决定哪尊太子出游的问题,俗民没有发言权。解决神明的事务自然应遵循神明的游戏规则。古夏村是这样解决的:每年游神前,由道士去庙里念经并由扔“阴阳交”(又称圣窖)决定谁出游且该种方式产生的出游的太子不受出游次数的限制。汉帝神明的游神活动(包括做戏)没有像其它神明一样的严格的时间限制。汉帝崇拜的各种活动可以随时举行,完全由俗民决定。活动的时间以不误农事为准。汉帝信仰的“游神”活动也更具有趣味性,如洛口镇麻田村的“游神”活动在最后一天,把出游的神明全部抬到河边沙滩上进行“拨脚比赛”,观者如云。整个活动以每尊神像为基本单位,由抬此神龛的两人组成一组。“拨脚比赛”一般由5-7个基本单位,10一14人组成。活动规则是组与组的成员用脚拨、勾、推、拉对方,但必须保证肩上神龛不倒地。

5.汉帝庙壁画内容的同一性。历史较久的庙宇的神龛墙壁上都绘有“麒麟吞日”的图像,这在其它类型的庙宇是不易见的。壁画内容和《史记》记载的刘邦降生的神话传说是非常的吻合。

据传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曾梦夜梦沛丰一带有赤色烟之升腾,同颜渊、子夏二弟子共同驱车去查看,见到麒麟。麒麟曾口吐三卷玉书,预示赤刘代周,要孔子制法。《史记》记载:沛县人刘媪在大泽边草地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她做一梦,与天神想遇。这时阴云密布,雷电时作,大雨将至。刘太公见天有变,就到妻子生产作业处叫她回家。走近一看,一条赤色蛟龙正在妻子身上盘旋。龙见人到,便腾空乘云而去。刘媪不久怀孕在身,生下婴儿,取名刘邦……[6]

老百姓认为,“麒麟吞日”是“口吃四(众)方”之意,是有功德的皇帝才有此资格。

三、汉帝信仰在宁都盛行的原因探析

汉族的民间信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学者对民间信仰的社会根源进行了较多研究。武雅士认为,民间对神、祖先、鬼的崇拜的社会根源在于农民的社会经历。他对民间信仰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普遍概括,但民间信仰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同的民间信仰崇拜产生的根源除有其共性外,还有丰富的个性。汉帝信仰在宁都盛行必然有其原因。

1.特殊地形及伪《地理玉髓经》是汉帝信仰在宁都产生的根源。宁都县地形大致呈盘地状,东、西、南三面山体相对不高,北面则山体较高,其中最高峰为凌云山。有一条小河叫上西江,发源于凌云山,委蛇数十里后在洛口镇和上东江合流,形成贯穿县境南北的梅江河。梅江河是宁都人民的生命河、母亲河。

上西江,发源于州北百二十里清泰乡凌云山,向北一支,由石坪,会石人塘、旗岭诸水,绕至淋池村右;向南一支,源发汉高帝祖坟后,故名汉水。流衙鼓洞,至土庄,会石于、株鹿二源及布源诸水,南至南汉,东至于淋池,会北源江下水,注洛口,与上东江合流,入梅川。[4]116

对山、水等自然物的崇拜是最为原始的信仰内容之一。凌云山的高大、神秘以及源于凌云山的梅江河水的重要地位,已具备萌生与凌云山有关的崇拜对象的温床。伪《地理玉髓经》的炮制,对汉帝信仰与凌云山的结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凌云山牙鼓洞,汉高祖祖墓,载《天下名墓图》中,每三月大风雨,里人呼汉王醮祖。山峻耸雄伟,形象指石山如旗鼓,左右各十二峰为二十四帝。古谣云:“头作江西省,尾作汉朝天。”乡人有盗葬其腋者,雷辄掘去之。明崇贞间,邑令时公同翰林曾公,徒步造其巅。天日清朗,方欲展罗经相视,而雷电交作,震撼山村。二公惧,狼狈下山,相传古有来此地放无利债。一日,见老人引之去。登此山,令坐其处。山合,为之天葬。[7]

正如上述材料所言,伪《地理玉髓经》把凌云山与汉高帝祖坟联系在一起,并列之于天下名墓图。这就为宁都盛行汉帝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础。然而,此部《地理玉髓经》是他人假托张子微之名而作的伪书。阳湖子居珲敬说“汉高祖祖坟相传在阳都之凌云山,则始于后人假托张子微之名,著《地理玉髓经》,以汉高祖、张子房、韩淮阴等祖坟,列之天下名墓图。”

凌云山、上西江(梅江河的一条源头河)与伪《地理玉髓经》的结合,为汉帝信仰的产生、盛行提供了温床。

2.明清时期,宁都县刘姓官员的推动是汉帝信仰在宁都盛行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是民间造神的高峰时期,明初统治者的“寻求名山大川以求祭祀的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祗。名山大川,圣帝明出,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二年又诏天下神祗,常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致祭,禁人毁辙祠宇。”[8]

无庸置疑,当时的大环境对民间信仰的发展是较为有利的。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时期有相当多的刘姓人员在宁都县衙任职。(见表6、表7)

表6明朝时期刘姓人士在宁都任职情况表

人名刘?刘章刘禳刘循规刘德政刘宗胜刘宏道刘芳刘用刘遐刘敖

职位知县县丞主薄主薄典史典史教谕教谕训导训导巡检

时间明初

八年正德

十六

年上

任成化

十七

年上

任嘉靖

二十

六年

起任时间

不祥时间

不祥时间

不祥时间

不祥时间

不祥万厉

中任嘉庆

九年

注:本表根据《宁都直隶州志》统计而成,限于篇幅尚有些未登入上述表格。

表7清朝前期刘姓人士在宁都任职情况表

人名刘灿刘滕蛟刘灿刘灿刘鼎刘三德

职位知县知州典史州学正训导巡检下河司

时间康熙道光康熙二十四年任乾隆三十二年任乾隆康熙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时期,刘姓人士在宁都任职相对而言不算少。尊祖敬宗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姓也像其他姓氏一样,往往喜欢把自己标榜为历史名人的后代。在全国对民间信仰的控制较为松弛的大环境下,在宁都执政的刘姓官员以及辞官隐居宁都刘姓士大夫也会以一定形式促进汉帝庙的建设。安福马迹村的汉帝庙即与刘姓宗族有关。马迹村的开基祖是唐代刘宗臣。他曾任唐金紫光禄大夫,唐后期虔州做官。听说凌云山有汉高祖祖墓,辞官后登凌云山拜谒。返途中经过安福马迹村,发现该地风水好,于是定居于此,成为刘姓最早迁入安福者(宁都县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都县剧团原团长邓文钦讲述)。

3.汉帝神明的实用性也是其信仰在宁都盛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汉帝神祗被赋予“农业神”地位的同时,整合了其它部分神明的功能。“农业神”的主体功能吻合宁都农业社会的基本需求,而糅合其它神明而具备的多功能性则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不同诉求。宁都是多山地区,交通极其不便,聚族而居使每个村落构成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汉帝神明充当了社区神的角色,他不仅要“解决”村民的日常困难,也要成为村民精神寄托的场所和加强村民间感情的纽带。民众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是相当宽容的。人并不真正信仰某一宗教,在他们的心中也根本无法肯定到底是哪位神在主管着世间的一切,对许多人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可信的又都是不可全信的,因此多信几种宗教对他们来说总是有益无害的,这种行为更像一种商业投资行为[9]。作为村落区域神的汉帝神祗的“全神化”,为奔命于田间地头的农民进行神明崇拜提供了很大便利。

四、对客家人汉帝信仰凸显客家文化特质的一点思考

汉帝神明是宁都土生土长的神明,是在凌云山神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系列有关汉高祖刘邦有关的神话传说而逐渐演变为汉帝神明。山神是客家先民迁入以前就应存在的土著的神明,山神演变为汉帝神明应是土著神明借汉帝之名而谋求“正统”地位的一种结果。通过东山坝镇小源村汉帝庙的有关楹联或许能印证上述问题。

(一)登山学法缘何事;口物安民是本哀。

(二)茅山初学法;汉室显奇迹。

(三)宝坊月皎紫殿风尚;风撵云扶鳌山海驾。

(四)三杰定三秦约法三章;四贤秉四政宽敷三教。

(五)君臣一德庆明良;父子重光隆作述。

(六)推心置腹君臣千载庆良民;创业守成父子一堂隆作述。

……

在宁都县汉帝信仰中,文化的在地化表现较为突出,除上述所列举的庙宇楹联外,有些庙宇所供

奉的神明也体现这一特质。如东山坝镇王册村的汉皇庙里的主祀神是吕后。

[参考文献]

[1]宁都县志.乾隆六年本:66.

[2]乾隆石城县志[C]//邓南骧,邹代藩.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61.

[3]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6.

[4]山川志[c]//宁都直隶州志,卷五.道光四年本.

[5]赖启华.早期客家摇篮一宁都[M].北京:国际出版社,2000(5):25—26.

[6]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K].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00.

[7]杂志[c]//宁都直隶州志,卷三十二.道光四年本:976.

[8]赵世瑜.狂欢与日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264.

[9]姚南强.宗教社会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7):92—94.

作者简介:邱浪平(1973—),男,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客家传统社会与文化

点击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本文《《玉髓经》【宋】 张子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