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完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分成阴阳两大类,它们一一相对着、运动着和互相斗争转化着。这其实就是哲学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阴阳学说不仅用于命理学,而且应用到各门学科领域里,成为我国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
《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二气。在阴阳二气相生相克、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诞生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很早以前,阴阳只是作为阳光向背的意义而出现的,向着太阳一面叫“阳”,背着太阳一面叫“阴”,后来又转化解释为气候寒与暖。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把阴阳作为一种哲学概念,用来广泛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互相对立规律。例如日月、昼夜、明暗、动静、男女、内外、寒热、刚柔、迟速等等。它们都可分成阴阳对立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转化的,所以《易经》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这个“道”就是天地变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阴阳”代表事物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现象是无所不在的,就拿一个笔记本来说,封面是阳,底面是阴,表面是阳,里面是阴。阴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阴阳转化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例如,白天到中午就是顶峰的时候,这时候就开始低落了,慢慢地走向黑夜,而黑夜到了半夜子时为极限,也势不可抗拒地开始转化,慢慢地又走向白天。一天如此,一年也是如此,春去夏来,秋复冬往,循环不已。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极必变,物生谓之化,生死变化,是自然界变化不可抗拒的法则,任你有多大本事也不能改变这些自然规律。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在这个世界中,一方面是生命物质不断诞生,另一方面是生命物质不断消亡,就这样生生灭灭地变化着,而其中的原动力不外乎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形影不离,对立而又统一的相互作用。
阴阳五行术数学
是古代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阴阳五行术数学在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要把握事物运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不得不主要借助于术数.因此,术数在古代也被作为一种经验的实证活动。明代的方以智把整个学术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大类,其中“质测”是研究“物理”(事物规律)的。而术数就在“物理”之列,还排在首位:“考测天地之象,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通雅•文章薪火》)这“象数”指的就是术数。冯友兰先生对古代的术数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曾有一个总的评价:
阴阳五行术数学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放弃了对干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了科学。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筒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端。
中西方哲学的起源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说,古希腊哲学起源于对天地万物的“惊异”,所以哲学是自由、闲情逸致的产物。古希腊人以数学、几何学作为思考、解释世界本原的基础;但哲学却并非自由和闲暇的产物。哲学产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年代,起源于对“天命”的思考与探索。从孔子开始就讲“命”,甚至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后来儒、道、释诸家,在这个问题是惊人的一致,几乎没有否定命的。对“命”的探索,是与对“道”的把握紧密相连的。人们通过“命”去理解、把握“道”;又通过对“道”的理解与把握去探索“命”。术数,作为自古以来以来人们预测命运的T.具,理所当然地受到思想家们的軍视,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个发展动力。以上就是阴阳五行术数学是古代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如何划分的?
什么是阴阳?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说来,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面,如动、活跃、积极、光亮、刚强、热、增长、无形、外餺、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展性的一面,如静、柔和、抑制、消极、重的、减少、有形的、下降的等。
阴阳变化的极点---冬至与夏至
一年之中,五行配合着气候,在十二月中各有自己生旺的时候,并依此来确定用神。其中五行又分为阴阳两股,在一年之中各有自己生旺的时候。比如,冬至到来后,阳气上升,木有生任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以出生干甲乙日的人为例,冬至之前,阳气没有上升,木也处于死绝的状态,此时的木是非常不吉利的。如果冬至到来后,阳气上升,木就会借着温暖的气息生长。这代表着此人长寿,且享有福禄。
再以出生于丙丁日的人为例,在冬至之前,只要遇到水就有死灭的危险。但在冬至后则并不怕水,因为木能生火,即丙丁会借助木的生长而变得旺盛。
夏至到来后,阴气上升,这其中蕴含着金生水的原理。正如历法中所记载的,夏至到来后,遇到庚就为三伏。这是因为阴气上升后,火的力量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克制住了。庚辛生于夏至之后,金的力量已经逐渐萌发起来,所以也就不惧怕正在走向衰落的火。这是十分简单明显的道理,学者们一定要知道。
什么是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图解五行相生相克
什么是五行呢?五行是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古人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娃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要素构成的,简称五行。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五行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小河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和向下流的特性,五行属水;
五行火的牲:火曰炎上,火具有湛热 上升的特性;
五行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植物具有生长,生发的特性,五行属木;
五行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剑和斧子都带有肃杀杀之气,是变革常用的武器;
五行土的性格,土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调达舒畅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四柱天干地支阴阳之阳者向阳,阴者杀阴的具体内容
【原文】
盖阳盛则禧阳,阴极则杀阴是也。
【四库解】
阴阳各得专位而不为遇极,虽身受死绝亦有富贵之理。凡论阴阳胜贞,必分真假祁正,斯可矣。
【白话提要】
本段概述了四柱天干地支阳者向阳,阴者应使之减弱的悄况。
四柱天干地支阳者旺盛,则偏向阳,阴至极至重,则用鬼刑杀阴,使其变阳或减弱。阴阳各有专位,而不会遇极阴或极阳,会再变成少阴、少阳.虽然纳音身在死绝之处,但仍会有富贵,可生存。凡是要评量阴阳胜负消长,应当先分清真、 假、邪、正,如此就可以判断了。
四柱八字是人生命运的基石,是一个特定的能量场
什么是四柱八字?四柱八字是人生命运的基石。四柱八字中年、貔貅、日、时辰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能量属性,用十二属相(十二地支)和五行(十天干)之一共同指示的命运,并由这两者构成一个组合。“四柱八字”的意思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四根柱子,还起来是“八个字”,代表的是四柱八字中某一柱的一个行和一个属相。两字(五行的那一个字置于十二属相的那一个字的前面)乘以四柱(分别代表你的出生年份、出生月份、出生日子以及出生时辰)就得到了八个字。这八个字(四个天干和四个地支)就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命运四柱,或者八字。请见下面一个例子:
时辰、日子、月份、年份
金(1)木(2)火(3)、土(4)
蛇(5)、狗(6)、马(7)、猪(8)
四柱八字的起源:
八字是由唐代的李虚中发明的一种占星体系。该体系后来被宋代的徐子平修订完善。而这方面最权威的著作当数明代的万育吾所著的《三命通会》。与其他形式各异的占星术一样,命运四柱也是从一种假设的前提入手,并通过各种观察、求证的手段进行补充和确认,如此反复,直到能够得出一个可靠而一贯的最终公式为止。这种源自古代的命运四柱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哲学,强化我们的生存技能。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以及每一个时辰,都有它们自己的能量,或者叫做“气”。当你呼出你生命中的第一口气的时候,它就围绕在你的周围。这些复杂的能量形式相互叠加缠绕,就成为了构成四柱的物质。放置在你出生图上的每一个字(天干和地支)都带着其特有的频率,或者叫做能量形式,而这些频率的结合,就形成了某种“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单独的事物(在这里指的是地支和天干)为了一种有利的结果携手合作。天干和地支间的这种活动组成了四柱出生图,形成了你的星象特征,或者叫做命理星宫图的要点和实质。
下面是一位出生于1959年9月5日上午10:34的人的八字图:
时柱、日柱、月柱、年柱
阴金(辛)阳金(庚)阳水(壬)阴土(己)
蛇(巳)虎(寅)猴(申)猪(亥)
每个天干和地支都遵照某种规律被放到了八字图上的八个位置上,透露出你的命运信息。利用从你的出生日期和时辰获得的信息,占星家就能够画出你的天命和生命的蓝图,并据此为你作出相应的建议。
这个古老的四柱八字命理学,八字命理体系利用了五行在每个个体出生图中的位置,尤其是生日或者叫“日主”所属的那个行,来检査每个柱并将其与其他的因素进行比较。整个预测过程通过将你的出生图与某一个具体时间、日期或者个人相比较来完成。对每个人各个柱的检査,主要是看它们的和谐与冲突、平衡与失衡的状况。通过这些基础的配合和特殊的形态,可以看到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以及他最好的日子、月份、年份和配偶。
《命理探源》论五行用事
阴阳五行家以旺、相、休、囚、死喻事物由盛转衰的过程,认为旺、相吉,休、囚凶。
旺为当令之气;相为旺者之所生,间接有气;休为旺者之前气,表示功成身退之意;因为克我者无力之气,有时反而会被我所虏;死为我克之气,我当旺之时彼最弱,所以以死喻之。
甲、乙、寅、卯年,木旺于春天;丙、丁、巳、午年,火旺于夏天;庚、辛、申、酉年,金旺于秋天;壬、癸、亥、子年,水旺于冬天;戌、己、辰、戌、丑、未年,土旺于四季的最后一个月。
天干有五行属性,同样,地支也有五行属性:
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
申酉戌为金,亥子丑为水,
辰戌丑未为土。
知道这一点,上文的意思就不难明白了。所谓“甲、乙、寅、卯,木旺于春”,意思是六十花甲子表中,天干与地支组合上带甲、乙、寅、卯的年份,木旺于春天。余类推。
《神枢经》说:五行的兴旺,各有一定的季节,其中惟有土居于,从而贯通八方,造成居无定所,所以才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旺十八天,全年共旺七十二天。
《历例》说:立春木兴旺,立夏火兴旺,立秋金兴旺,立冬水兴旺,各兴旺七十二天,而土在“四立”之前各兴旺十八天,合计也是七十二天,这样五行总共兴旺三百六十天,恰好是一年的天数。一年就是这样形成的。
《白虎通义》说:土为什么到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才会兴旺呢?这是因为木没有土就不能生长,火没有土就不光亮,金没有土就不能成形,水没有土就不能高升,土能扶持和帮势微力衰者,一次次成就它们,所以五行要更加兴旺,是离不开土的。土的特点是兴旺于四季,位居,不固定在某个季节。
沈新周说:春季木兴旺,夏季火兴旺,秋季金兴旺,冬季水兴旺,说的不是有形的木、火、金、水,而是木、火、金、水之气。
醉醒子说:立春以后,阳木兴旺三十六天,以艮土也就是东北之土为分野,丙火戊土开始生长。惊蛰六天以后,阴木兴旺三十六天,癸水寄生其中。清明后十二天,戊土兴旺十八天,阳水归库即死亡,阴水返魂即开始复苏。夏季、秋季、冬季也是这样。另外,地支中所蕴藏的天干,只看月支中的天干,年支、月支、时支中的天干则不去管它,因为看人命以提纲为重,而月支是人命的提纲性因素。
五行顺序与功用,《尚书洪范》中的五行功用
据说《尚书洪范》是周武王向殷朝贵族箕子请教治国**时箕子的答辞。所谓洪范,即洪范九畴,乃治理天下的一系列重大章法制度。
五行的最早记载是木火土金水,但水是第一位的,这是人类早年对宇宙万物本质的第一次认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说水是第一位,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命题就是水为万物之本源。我们这里,五行一曰水,水也是第一位的。后来在1993年湖北荆门各地挖出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里就有一篇题目叫《太乙生水》,水第一位,火第二位,木第三,金第四,土第五。在人体当中体液占了71%,地球上水占了70%。可见水有多么重要,万事万物离开水肯定都不行。但是水是第一,火为什么是第二?木为什么是第三?金为什么是第四?土为什么是第五?这个中间是相生关系还是相克关系?或是其它关系?水跟火是相克.水可以克火,但火跟木就不是相克,木和金也不是,金和土也不是。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看《洪范篇》中的解释。
《洪范》说,五行顺序中第一句就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第二句“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是从功能上来说的。我们知道这个功能之后,就清楚前面说的一、二、三、四、五的次序是什么?这个次序真正的道理又是什么?从功能上来看,不是就这个东西而论这个东西。好多人觉得五行木、火、土、金、水好像是五个东西,最早是讲五种基本物质的。我们知道,古印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是由四个元素构成的,我们人认为是由五个元素构成的。古印度说的是四大皆空,即水、火、土、气,气又可以叫风,宇宙就是由这四个元素构成。我们是从功能上来划分的,所以五行最早说的是五种基本元素,到后来进化为五种基本功能,就是五种相。可以用这个五行来解释一切事物,因为它原来就是讲五种功能的类型。
五行功用上这个解释是对五行的一种推延、一种运用,是运用在味道上。先秦诸子百家里面,娜子兵法》也讲五行《孙子兵法》有一句名言叫“味不过五”,味道不过这五种,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这五种味道调和以后,是怎么尝都尝不尽的,谁能把天下的味道都尝尽?那是不可能的。虽然这么简单,就五种,但是一调和起来就无穷无尽。《孙子兵法》说,“声不过五种”,哆、咮、咪、嗦、啦五种,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但“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胜”就是完了的意思。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说,五种声音的组合永远也听不完,这里就运用了五行说。五行的理论,在汉代以后更加深人人心。
阴阳五行要以“中和”为贵
关于阴阳五行,有关八字命理的古书籍中记载:阴阳五行要以“中和”为贵。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
大抵五行用法,总无真实,生死表旺,亦假名耳。直向源头,明其出处,如 五阳为刚,五阴为柔。若失令身表,不遇资扶而频泄气,則刚者失其为刚;若得 令身强,用事有助,则柔者不失之柔。中间又分木火为阳,金水为阴,皆喜生扶 资助,要以中和为贲。
【白话提要】
阴阳五行要以“中和”为贵。五行所属,并非都有实在的东西,五行的生死衰旺,也不过是借五行来说明而已。我们所做的事,只是说明五行属性的最初含义和出处,比如五阳为刚、五阴为柔之类。假如过了节令, 身体衰弱,且得不到救补,仍不断地泄漏元气,那么刚者将失其刚,假如正逢节 令,身体强壮,遇事有他物相助,那么柔者也还不失其柔。这其中又分木火为阳, 金水为阴,它们都喜欢别物相助,但总以“中和”为贵,太过或者不及都不太好。
阴阳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1]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阴阳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是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平衡遭遇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自有其规律,若冬天应寒反暖则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受影响,易引起疾病。
2.阴阳的互根作用阴阳是对立统一的。阳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都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这就是阴阳的互根作用。阴阳互根作用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因此,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永远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所谓“消长平衡”。阴阳就在这种运动变化中,生生不息。但任何一方太过盛或太过衰,破坏了“阴消阳长,阳清阳长”的动态平衡,就会引起机体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