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交感原理

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之间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究极本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古代哲学家认为,精气(或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由于精气自身的运动,产生了属性相反的阴阳二气:阳主动,阴主静;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布散而为天,阴气凝聚而为地。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摩相荡,达到了“和”的状态,则化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和调控着它们的发展变化。如:

《易传·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庄子·田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又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人为自然界万物之一。人类的产生,也是宇宙中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如: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迫而生者也。”

古人通过“类比”思维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既然天地阴阳二气不断地升降运动而致氤氲交感,那么人身之阴阳二气也在不停地升降出入运动中相摩相错。天地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维系了宇宙万物有序的产生与发展变化;人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升降运行协调,则维持人体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如:

《类经附翼·医易义》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人体中的阴阳二气,如同天地之气,居上之气应降,在下之气当升;居上的藏气应降,在下的藏气当升。“阴升阳降”是宇宙中和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的共同运行规律。

人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升降协调,运行有序,相摩相错,推动着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着人体的生命进程。若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则人体进入疾病状态;若升降出入运动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医源》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阴阳之道,升降而已。……一身之内,非阳伤则阴损。阳伤者不升,阴损者不降。不降不升,而生生之机息矣。”

阴阳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究极本原,故古代哲学家对阴阳二气能否氤氲交感十分重视。《周易》在论述卦象时指出:“天地交,泰”;“天地不交,否”。天地交,卦象为坤上乾下;天地不交,卦象为乾上坤下。因天阳之气性本升上,地阴之气性本沉下,阴居上而阳在下,天地阴阳二气方能交感相错,才能维系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的状态。若阳在上而阴居下,则天地阴阳二气不得交感相错而离析分崩,故称“否”,大自然的生机被遏制而出现异常变化。再就坎水离火来说,坎上离下,即水上火下,为“既济”,而离上坎下,即火上水下,为“未济”。因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水上火下,则水火交济,阴阳二气交感相错,故为常;而火上水下,则水火不得交济,阴阳二气不得相推相摩,故为变。可见只有阴上阳下,阴升阳降,阴阳二气方能交感相摩,自然界万物方能正常不断地化生和发展变化。

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是在阴升阳降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然实际情况是天阳居上,地阴在下,要形成阴上阳下之势,居上之天阳之气必须不断地下降于地,在下之地阴之气也应不断地上升于天。如: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至于天阳之气为何能升,地阴之气为何能降?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二气升降的动力存在于阴阳二气自身之中。阴中有阳,故阴能在其所涵阳气的推动下上升交于天气;阳中有阴,故阳能在其所寓阴气的牵掣下下降交于地气。如:

《素问次注·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故能下降,地有阳故能上腾,是以各有阴阳也。阴阳交泰,故化变由之成也。”

《类经·运气》说:“惟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

由上分析可见,阴阳的互藏互寓是阴升阳降以致天地二气氤氲交感合和之态势产生的内在机制。

天地阴阳二气升降有序,运行和谐,则阴阳的交感相错处于最佳状态,即“和”的状态,宇宙万物才得以正常地发生发展和变化。古代思想家对“和”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如:

《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万物皆禀阴阳二气而生,皆含有阴阳,阴阳合和则为冲和之气,推动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淮南子·本经训》说:“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物之殊。”指出阴阳二气合和则化生缤纷多彩的万物万象。

《淮南子·氾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成为和。”指出阴阳二气协调则为和,和是万物化生的内在机制。若阴气过于偏盛,可使事物停止运动;若阳气过于亢盛,则导致事物过分发展。只有阴阳二气协调,升降有序,交感合和,万物才能正常产生和发展。故《淮南子·泰族训》又说:“阴阳和,则万物生矣。”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又说:“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认为“和”是阴阳之气固有的协调机制,是天地之道的根本内容,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遵循“和”的规则。若阴阳二气不不得协调而出现了偏盛偏衰,或阴阳二气不得相互维系而导致了“独阴”或“独阳”,则万物万象的发生与变化则会出现失常或终止。故《春秋繁露·顺命》又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阴升阳降既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阴阳二气的主要运动形式,也是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主要运动形式。由于阴升阳降,天地阴阳二气得以交感合和以推动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变化,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得以交济协调以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如中医学所说的心肾两藏之气升降互济,肝肺两藏之气龙虎回环,就是运用阴升阳降、交感相错这一运动规律来论说的。

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待的,又是交感合和的。由于相互对待,相互藏寓和相互作用而有阴升阳降,由于阴升阳降而达到相互交感、氤氲合和。因此,阴阳的交感相错表达了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人身之阴阳,如同天地之阴阳,既是相互对待和相互藏寓的,又是阴升阳降而维系其协调平衡的。如:

芬余氏《医源》说:“人身阴阳,有对待,有流行。对待者,一而二也;流行者,二而一也。非对待无以立阴阳之用,非流行无以见阴阳之用。故人之心肾二也,气血二也,水火二也,上下各有其位,左右各循其途,两者相为对待依附而不可离也。然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气以行血,血以行气,心根于肾,肾根于心,二者又无始无端,互为其宅而不可分也。夫心肾,阴阳之根柢也,言心肾而水火气血皆在其中矣。……心为离火而实火之主,肾为坎水而实为水之源。故坎中之阳必升,升则阴随阳发,十土由兹而辟,八木由兹而茂,而丙丁之火乃光焰烛天矣。离中之阴必降,降则阳随阴敛,五土由是而阖,九金由是凝,而壬癸之水乃滔滔不竭矣。……然此阴阳升降,流行不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者,有中道焉。过则必至于亢害,不及复至于凝滞,在天地为时令之失,在人身则寒热之偏。”

阴阳交感原理

《周易》中的阴阳这一概念,含有两层意思:1.指构成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物质实体,即阴气和阳气。2.指两种相互矛盾着的倾势。由此它们具有相互交感的性质。

阴阳之道有三个要点:阴阳对立,阴阳交感,阴阳相推。

其核心是阴阳交变。

阴阳是《周易》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山为阳,水为阴。在动物中雄为阳,雌为阴。天道有阴阳,地道有刚柔,人道有仁义。在人类社会中,君为阳,臣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等等。总之,宇宙间一切,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组成的。这是爻有阴阳,卦有阴阳,这些都是对外界的阴阳的模写和反映。由于"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所以爻分阴爻(- -)和阳爻( — ),卦分阴卦和阳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分阴分阳,不是绝对地分开,而是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除乾卦纯阳和坤卦纯阴外,阳卦中有阴爻,阴卦中也有阳爻,而且往往是”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阴阳对立不是绝对的,而具有同一性。阴阳交感即是阴阳相互作用。”天地交而万勿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阴阳对立和交感的结果,必然是阴阳想推,即阴阳转化。表现有二:(1.)阴阳消长(即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2.)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由于阴阳发生交感,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事物的变化。世上的事物具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当阴阳的交互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事物处于 “变” 的量化阶段,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时,达到物极必反的时候,事物处于质”化"阶段,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质变。综观阴阳对立.阴阳交感.阴阳相推,”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明矣!

阴阳之道有三个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和规范性。

阴阳之道,包括每一卦爻,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矛盾的普遍性。所谓天道.地道.和人道都不过是阴阳之道,从天地万物乃至社会礼仪无不充满阴阳矛盾。阴阳之道既然是客观规律的普遍反映,就必然具有规范性,对人们具有约束力。若能遵循阴阳之道,便能”穷神知化“.乐天知命”甚至能“极数知来”。

总之《周易》的阴阳交感原理是一个科学的原理。

阴阳交感与阴阳互根的区别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制了温热之气,因而秋冬寒冷。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在临床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等治法确定的理论依据。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又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两者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人体的阴津损伤,会累及阳气也伤;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也伤,也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破坏,就会引起“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俱损的病变。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亦即互相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为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有消减衰弱之义,长有增加盛大之意。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比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临床上常用的补气生血、补血养气,以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治法,均为此长彼长理论在治疗上的具体应用。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例如,昼夜的交替,子夜(23时~1时)为阴极,阴极则阳生;午时(11时~13时)为阳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阳极则阴生。

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基于这种理论。又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点击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本文《阴阳交感原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