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温度有几度?夏至开始如何计算三伏天?

三伏天温度有几度?夏至开始如何计算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择选吉日其根本就是寻找、确定用事活动的适宜时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黄道吉日?到学搭配运势看看相关文章就知道了。

三伏天温度有几度?

三伏天温度依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不同的地区,气候环境不同,通常情况下,三伏天气时我国南方地区气温一般为35-38℃之间,有的甚至于高达40℃,而纬度较高的北方地区,三伏天时日平均温度也会有30℃左右,最低温度也不会低于20℃,因此,三伏天的温度要以身处地域的实际温度为准。

夏至开始如何计算三伏天?

入伏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由于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就是说,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2.中伏20天的可能性较大,会出现连续几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况;
3. 中伏10天的可能性较小,中伏10天的情况至少过2年出现一次,不会连续几年出现;

4.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 入伏在7月20日之后的,中伏都是10天;

6.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数是20天,极少数是10天;

7.入伏为7月18日的,中伏半数是20天,半数是10天;

8.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数是10天,极少数是20天。

9.1997年的出伏日应该在8月26日而不是8月16日,最晚出现在8月28日(1911年)。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个人的运势都不会一帆风顺的,而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想要了解自己运势的走向,就快点击下方的【精品测算】看看吧!

上海大伏天和大暑,哪个温度高?

 三伏天的推算方法:

传统农历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就是每一个日子,都用天干和地支交叉排列标识。天干包括10位元素,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包括12位元素,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u第一声)、亥。农历中的每一个日期都有天干地支标识,例如某一天标为甲子日,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是丙寅日……就这样一直推演下去。

知道了天干地去纪年法以后,我们就可以推算三伏天了。

一、一伏:入伏是哪天,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农历中的夏至节气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三伏天就开始了。那什么是庚日呢,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一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日子。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因为天干总共10位,从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固定是10天。

二、二伏:二伏是哪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至立秋节气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之间的日子,就是二伏。二伏多少天?二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只有四个庚日,中伏是1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是20天。

三、三伏(末伏):,三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段,是从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之间的日。三伏多少天?三伏固定是10天。

我们知道了如何推算三伏天之后,就可以知道2017年入伏是哪天。2017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己卯日),6.22庚辰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6.23辛巳日…7.2庚寅日(夏至后第二个庚日)…7.12庚子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一伏第一天)…7.22庚戌日(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中伏第一天)…8.1庚申日(夏至后第五个庚日)…8.7丙寅日(立秋)…8.11庚午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三伏第一天)8.21庚辰日(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

因此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大暑之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何为三伏?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小结:三伏天是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每年中最热的天气,在这天大家要多注意防暑,不要让寒气进入身体。

夏天的三伏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每年入伏的日期是不一样的,是在夏至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到立秋之后第二个庚日的前一天结束,一般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在历法中,并不从固定的日期开始起算,而是有一套计算的模式。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

初伏固定是10天,末伏固定是10天,而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确定方法为: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则中伏是10天;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则中伏是20天。

将初伏、中伏、末伏的天数加起来,就能得出三伏天的总天数。换言之,三伏天有30天的情况,也有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天是从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的。

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一共持续30天或40天。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就连数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

要准确数出伏天,需要了解夏至日以及干支纪日法。实际上,数伏开始的日期并不是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的,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6月21日—22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其中的“庚”字是指天干中的庚。这句话的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扩展资料:

三伏天的确定方法:

干支纪日法是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方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组合来表示日期。它总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一甲子”。

年、月、日的记法都用这种方式,比如今年的元旦,就可以表达为:丙申年,庚子月,戊子日。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使用公历历法,干支纪日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常见的日历上能查到的恐怕只有用干支表示的年份了,因为在确定我们的生肖时,常常会用到它。

比如2017年的夏至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2日庚辰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2日庚寅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2日庚子日,于是7月12日就成了初伏的起始日。初伏持续的时长规定为10天,到7月21日结束。

下一步是规定末伏的时间,即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作为末伏的开始。拿今年来说,我们先在日历上找到立秋,也就是8月7日,再往后找到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1日庚午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时长也为10天,到8月21日结束。

最后,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的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者20天,而不会是别的数值。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才会有30天和40天的区别。

点击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本文《三伏天温度有几度?夏至开始如何计算三伏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